王桂玲,女,1953年6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通州区通惠南路小区居民。王桂玲十几年如一日照顾老街坊孙蕴芳的生活起居,排解老人心中寂寞,为老人养老送终,"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的邻里情,在当地广受居民赞誉。
一墙之隔的好邻居
上世纪50年代,王桂玲与孙蕴芳是一墙之隔的邻居。由于孙蕴芳仅有的儿子过继给了远乡的长房,她特别喜爱王桂玲兄弟姐妹,时不时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又吃又住。在交往过程中,两家的感情越来越近。从那时起,王桂玲内心深处已把孙阿姨当作亲人了。
1970年,孙蕴芳丈夫在工作中因意外事故去世。中年丧偶身边又无子女,巨大的悲痛让她一蹶不振。王桂玲一家感同身受,于是王桂玲的父母带着孩子们经常帮助孙蕴芳买米买面、掏炉灰、搬煤送水、扛煤气罐,只要能帮上忙的地方,王桂玲一家绝不含糊,他们用爱心与行动,帮助孙蕴芳度过困境。
房不在情还在,续写邻里情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1982年,王桂玲的女儿出生,孙蕴芳乐得把她当做亲孙女来带。"我女儿小时候不愿意上幼儿园,老人便顺着她,只上半天幼儿园,另外的半天由她来照看。所以我闺女跟她的感情特别好。"回首往事,王桂玲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0年,老房子拆迁后,85岁的孙蕴芳不愿购置房产,王桂玲忙前跑后、托人寻找合适出租房源。"当时主要考虑让她住得离我近些,方便照顾,真是费了好一番功夫。"那时候,孙蕴芳经常坐在楼下痴痴地张望。周围的居民都知道,她是在期盼王桂玲的到来。"我要是偶尔因事耽误了,她就会打电话过来,问我出什么事了?为什么没有来?当时很多人误以为我们是母女。"王桂玲笑着说。十几年来,每天下午到孙蕴芳这里"报到",已经成了王桂玲的日常习惯。王桂玲把孙蕴芳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空闲时间还陪她聊天,排解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邻里情代代传,为老人养老送终
2021年4月初,96岁的孙蕴芳不慎摔倒,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而王桂玲也将近70岁,体力大不如前,时常腰疼腿疼,但她依旧为孙蕴芳端饭送水,翻身活动筋骨,任劳任怨,从不叫苦、不嫌脏、不怕累,尽力侍奉孙蕴芳。了解到孙蕴芳的困境,社区曾多次提出为其联系敬老院。而孙蕴芳早已习惯了王桂玲的照顾,王桂玲也不舍得放手让她离开。"就让我在她床前尽孝吧!"生活上,王桂玲无微不至的照顾孙蕴芳,为她清洗身体,换洗、晾晒便溺弄脏的被褥。精神上,王桂玲包容着老人犯糊涂和小孩子脾气,宠着她、哄着她、惯着她。夏天蚊子多,每天清洗完衣物,王桂玲的身上往往被叮满了包,而她却无怨无悔。
2021年5月份,王桂玲腰椎间盘突出入院检查,医生建议尽快住院治疗。"她年纪大了,一天都离不开人,我住院了,谁来照顾她?"考虑到孙蕴芳的身体状况,王桂玲毅然决定暂缓住院。王桂玲的女儿耳濡目染,主动跟母亲一起来照顾孙蕴芳,为她洗脚、梳头、捶背、剪指甲,悉心的照料,毫无怨言。
2021年深秋,王桂玲送走了96岁的孙蕴芳。临终前,失声的孙蕴芳双手合十,不停地向王桂玲作揖,王桂玲说,"我知道,她是在向我表示感谢。""两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王桂玲却能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孙蕴芳的生活起居,这是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居民赞不绝口。
现在,王桂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上。身为自家单元楼的楼门长,小区疫情防控值守、社区周末卫生大扫除、党员捐款捐物活动中,总有她的身影。她说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持续发挥光和热,照亮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