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军,男,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二作业区轧机主操作员。徐厚军致力于提升电工钢产品冷轧技术及产品性能,精通高磁感取向、高硅含量电工钢稳定轧制技术、板形和厚度精度控制技术,是电工钢轧制领域的创新领军人物。曾获2014年度首钢劳动模范,2018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高级技术能手",2022"北京榜样"年榜人物等荣誉称号。
见证硅钢生产从零起步
硅钢又叫电工钢,是一种重要的软磁功能材料,广泛应用在各种电机、变压器的铁芯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新能源车,都少不了硅钢。硅钢生产工艺复杂,各道工序控制精度严格、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大且成材率低,其核心技术在全世界范围保密。十年前,硅钢仍然被国外企业"卡脖子",不仅完全依赖进口,而且价格十分昂贵。
2010年7月,徐厚军大学毕业,来到首钢股份公司。刚来工厂报到时,厂房还没有建好,映入眼帘的是漫天的黄土、机器轰鸣的工地。"我们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参与到产线筹建的全过程。"徐厚军说。当时,设备都没有组装完成,还是零散的状态。作为一名操作员,徐厚军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有了最大程度的熟悉和了解。
攻坚克难攀登钢铁技术高峰
由于对产品认识少,生产经验不足,再加上外方对核心技术高度保密,只派人员进行简单的操作指导,技术更多地要靠自己摸索,在生产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在刚开始生产电工钢时,轧机经常出现"断带"情况,连基本的生产稳定性都无法保证。徐厚军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夜班轧制取向硅钢,断带了十几次,下班时一个卷也没轧出来。
作为主操作员,徐厚军很受打击,但他是不服输的,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琢磨总结。设备的很多参数非常精密,即使进行微小调整,轧制结果都会不同。"刚开始我们只能轧制5米,断带了,下次我们把参数稍微调整一下,能轧制10米,我们就知道这个方向对了,再一点点去调整。"就这样不断改善。半年多时间,历经"千锤百炼",断带问题终于解决,基本生产也得以保障。
为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高端产品,徐厚军白天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查阅资料。他把每次试验的各类参数及结果都详细记录下来,认真分析总结,他慢慢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参数对轧制稳定性的影响,逐渐掌握了稳定轧制的诀窍。通过多年用心琢磨和经验积累,徐厚军能精准地将工艺参数调整反映到产品板形和厚度精度上,为产品试制课题攻关找准方向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青年创新团队
徐厚军淬炼匠心,主动推广优秀轧制技术,其负责组建的8020青年创新工作站,是北京"十百千万"双创能力培育工程,也是首批授牌的创新工作站之一。工作站致力于研究二十辊轧机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每年确立4个创新课题进行攻关,共形成了12项攻关成果。工作室近年来为首钢培养了20名轧机后备主操,5名成员晋升首席技师,6名晋升高级技师,7人晋升技师,12人晋升轧制工程师,成为岗位的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壮大了人才队伍,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
徐厚军忘我奉献,敢当先锋,扎根基层,抓住与企业共发展的机遇,树立更高标准,坚持更高追求,主动担当作为,勇于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竞争,用岗位创新诠释最美丽的青春,为中国发展电工钢技术,建设高端电工钢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