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第三季度
【敬业奉献】王强:弘扬科学 勇攀高峰 守护地球之巅的植物精灵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9-03

王强,男,198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年在极为艰苦的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植物标本,拍摄了20余万条影像数据,完成了植物冠唇花属的首部世界性英文专著,揭开了“桔梗科百年之谜”。他积极开展植物科学知识普及,科普演讲深受市民、学生喜爱。曾获“2023年北京榜样”十大年榜人物等荣誉。

坚定理想信念 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2008年,王强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了植物学领域里最基础、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植物分类学。三年里,他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走遍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冠唇花属在南亚和东南亚被广泛用作香料,在我国也常作为民族药用植物使用。当时,该属的个种及变种在学科内争议严重,半数物种的可靠性被质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混乱不清。王强穿梭于雪域高原,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实验样品,查阅分析了国内外40余家重要标本馆的标本,对冠唇花属各物种居群水平性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后,全面完成了该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心系国家重任 勇攀科学高峰

2011年,毕业后的王强加入了由我国主导的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生长着近2万种植物,占我国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二,而且,该地区拥有全球50%以上的7000米级雪山,野外科考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王强深知,该地区生境极度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植物多样性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对该地区开展深入的科考和全面的基础植物学研究,对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项目组骨干,10余年来,他都坚持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多样性考察和植物志书编研工作,哪里有珍稀植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高原烈日和风霜逐渐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曾经的青葱少年也变成了如今大家习惯称呼的“喜马拉雅小黑哥”。

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地形复杂,许多地方都是无人山区,科考工作更是危机四伏,但王强和团队始终不惧艰险、勇攀高峰,他们白天在无人山区负重徒步考察野生植物资源采集标本,晚上便下山加班处理标本,经常连续奋战到半夜。长期大强度的高原工作,王强患上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疾病。为了可以继续在高原科考,他经常带着呼吸机和速效救心丸工作。10余年来,他带领科考队共采集珍贵植物标本10万余份,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20余万条。目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已正式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王强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喜马拉雅的“雪域精灵”们,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科学精神 积极投身科普

作为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曾一度面临“后继少人”的尴尬境地。让大众了解植物分类学,尤其是激发更多学子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是王强心心念念的“大事”。他积极在中科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科普巡讲团、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科普平台做科普报告,向社会公众宣讲植物学知识。他在中科院格致论道公益讲坛的科普演讲《雪域精灵》,经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全网直播,在线观众近400万,并获得了格致论道年度最具传播力奖。

出色的科普工作,逐渐让王强出了圈,还有了不少“粉丝”。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做科普“网红”,为什么不借此转型?“如果人人都去挣钱,大家都去做轻松的工作,植物考察谁来做?这么多研究谁来做?《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还有那么多工作,谁来完成?”王强反问道。在他看来,因为科普被大家认识“纯属偶然”,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一生的必然”。

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因为纯粹和热爱,王强在植物研究工作之外,甘做大众科普的布道者。在王强看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植物研究,进入植物分类学的世界,给予他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千金难换!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季度
【敬业奉献】王强:弘扬科学 勇攀高峰 守护地球之巅的植物精灵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4-09-03

王强,男,198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年在极为艰苦的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植物标本,拍摄了20余万条影像数据,完成了植物冠唇花属的首部世界性英文专著,揭开了“桔梗科百年之谜”。他积极开展植物科学知识普及,科普演讲深受市民、学生喜爱。曾获“2023年北京榜样”十大年榜人物等荣誉。

坚定理想信念 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2008年,王强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了植物学领域里最基础、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植物分类学。三年里,他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走遍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冠唇花属在南亚和东南亚被广泛用作香料,在我国也常作为民族药用植物使用。当时,该属的个种及变种在学科内争议严重,半数物种的可靠性被质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混乱不清。王强穿梭于雪域高原,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实验样品,查阅分析了国内外40余家重要标本馆的标本,对冠唇花属各物种居群水平性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后,全面完成了该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心系国家重任 勇攀科学高峰

2011年,毕业后的王强加入了由我国主导的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生长着近2万种植物,占我国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二,而且,该地区拥有全球50%以上的7000米级雪山,野外科考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王强深知,该地区生境极度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植物多样性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对该地区开展深入的科考和全面的基础植物学研究,对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项目组骨干,10余年来,他都坚持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多样性考察和植物志书编研工作,哪里有珍稀植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高原烈日和风霜逐渐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曾经的青葱少年也变成了如今大家习惯称呼的“喜马拉雅小黑哥”。

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地形复杂,许多地方都是无人山区,科考工作更是危机四伏,但王强和团队始终不惧艰险、勇攀高峰,他们白天在无人山区负重徒步考察野生植物资源采集标本,晚上便下山加班处理标本,经常连续奋战到半夜。长期大强度的高原工作,王强患上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疾病。为了可以继续在高原科考,他经常带着呼吸机和速效救心丸工作。10余年来,他带领科考队共采集珍贵植物标本10万余份,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20余万条。目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已正式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王强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喜马拉雅的“雪域精灵”们,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科学精神 积极投身科普

作为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曾一度面临“后继少人”的尴尬境地。让大众了解植物分类学,尤其是激发更多学子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是王强心心念念的“大事”。他积极在中科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科普巡讲团、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科普平台做科普报告,向社会公众宣讲植物学知识。他在中科院格致论道公益讲坛的科普演讲《雪域精灵》,经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全网直播,在线观众近400万,并获得了格致论道年度最具传播力奖。

出色的科普工作,逐渐让王强出了圈,还有了不少“粉丝”。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做科普“网红”,为什么不借此转型?“如果人人都去挣钱,大家都去做轻松的工作,植物考察谁来做?这么多研究谁来做?《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还有那么多工作,谁来完成?”王强反问道。在他看来,因为科普被大家认识“纯属偶然”,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一生的必然”。

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因为纯粹和热爱,王强在植物研究工作之外,甘做大众科普的布道者。在王强看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植物研究,进入植物分类学的世界,给予他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千金难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