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8月
【助人为乐】高玉红:身残志坚 坚持七年义务指路
首都文明网 2013-09-05

高玉红,自幼患了小儿麻痹症,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身残志坚,1981年高中毕业,1985年自谋职业,从事了个体玉红服装加工部,至今已28年了。

高玉红说:我的腿虽然残疾了,但我还有一双健全的手。为了回报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还热心公益事业,深受顾客的好评。

自青龙桥私个协会义工服务队成立来,为了给京城百姓特别是外地来京的人们,解决“问路难”、“寻址难”的问题,不辞辛苦,到东直门拜见京城指路大王——谢亮取经学习,积极组织、筹建问路处,从06年8月至今每周六、周日都在坚持为五湖四海的游客义务指路,作为指路处的队长,她要想带领队员把“指路”这项工作做好,首先自己以身作则,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队员的眼中,并细心的观察去关心、照顾好每一位队员,遇到业务不熟的队员充分给与他们自信心,看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她都给与他们鼓励,遇到疑难问题大家齐心协力去解决,使这支队伍有了凝聚力,也让大家感觉到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她详细的给第一次来颐和园的游客做着讲解,根据游客游览的时间给他们设计线路。并不断的学习英语,为国际友人服务,在指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与团队,家人走散的游客来到指路处,每到这是她都会主动的用自己手机给游客联系,有时会几经周折,甚至需要打长途才能解决问题,例如:有一天下午,来了一位哈尔滨的老人姜得元,着急的问我们去天坛怎么走,当得知老人和儿子一起来颐和园,儿子来过就没进去在北宫门等他,但老人却忘记了进的是那个门,出来的是东门,也不知儿子的电话,老人问了好几个人都帮不了,于是他来到了指路处,高玉红告诉他不要着急会想尽办法帮助他,还好有这方面的经验,问清了老人老家的电话,打了过去,问清了老人儿子姜向雨的电话并与他取得了联系,当老人的儿子前来接他时,告诉他儿子多亏指路处的帮忙,连声表示感谢!

颐和园的外国游客很多,有一次一位国际友人过来问“toilet”,当时他们大眼瞪小眼谁也听不懂,非常的尴尬,针对这一情况,她毅然决定带领义务指路处的队员们学习英语,尽管她们没有任何的英语底子,但是为国际友人服好务,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鼓舞着这支平均年龄50多岁的队员们,经过拜师学习,她们目前见到国际友人,再也不心跳,不尴尬了。已经能用英语为国际友人指路了,团队中年纪最大78岁的队员,都能用英文讲解颐和园了,也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双语服务队。她制作的英语指路条,更是深受外国游客的好评,当国际友人拿到指路条后,兴奋的读者、笑着,并竖起他们的大拇指,连声说着:“Thank you.”的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的志愿者,她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高玉红带领这支志愿者团队,为中外游客发明制作了指路条;建立了指路队网站,有了由她作词任士荣老师谱曲的指路队队歌——我们是光荣的义务指路员;在践行北京精神的同时又推出了团队精神——爱队、团结、进取、争上;有了代表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全体队员们,用爱心和用最文明、最标准的手势为中外游客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LOGO,整体LOGO外形,像一个“Q”代表着青龙桥的“青”字,也代表着这支队伍具有青春的活力。由最初的12名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0余人的大团队,其中队员最大的年龄78岁,最小的10岁,他们来自个体工商户、首都公交8684网、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白领及颐和园武警消防中队的团员等成为了社会的载体。也成为了海淀区的志愿者培训、实践的基地;为有爱心的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了七个春、夏、秋、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计服务中外游客近50万人,充分展示了首都北京志愿者的风采,传承着北京精神,也成为了颐和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当前位置:首页 > 8月
【助人为乐】高玉红:身残志坚 坚持七年义务指路
首都文明网 2013-09-05

高玉红,自幼患了小儿麻痹症,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身残志坚,1981年高中毕业,1985年自谋职业,从事了个体玉红服装加工部,至今已28年了。

高玉红说:我的腿虽然残疾了,但我还有一双健全的手。为了回报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还热心公益事业,深受顾客的好评。

自青龙桥私个协会义工服务队成立来,为了给京城百姓特别是外地来京的人们,解决“问路难”、“寻址难”的问题,不辞辛苦,到东直门拜见京城指路大王——谢亮取经学习,积极组织、筹建问路处,从06年8月至今每周六、周日都在坚持为五湖四海的游客义务指路,作为指路处的队长,她要想带领队员把“指路”这项工作做好,首先自己以身作则,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队员的眼中,并细心的观察去关心、照顾好每一位队员,遇到业务不熟的队员充分给与他们自信心,看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她都给与他们鼓励,遇到疑难问题大家齐心协力去解决,使这支队伍有了凝聚力,也让大家感觉到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她详细的给第一次来颐和园的游客做着讲解,根据游客游览的时间给他们设计线路。并不断的学习英语,为国际友人服务,在指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与团队,家人走散的游客来到指路处,每到这是她都会主动的用自己手机给游客联系,有时会几经周折,甚至需要打长途才能解决问题,例如:有一天下午,来了一位哈尔滨的老人姜得元,着急的问我们去天坛怎么走,当得知老人和儿子一起来颐和园,儿子来过就没进去在北宫门等他,但老人却忘记了进的是那个门,出来的是东门,也不知儿子的电话,老人问了好几个人都帮不了,于是他来到了指路处,高玉红告诉他不要着急会想尽办法帮助他,还好有这方面的经验,问清了老人老家的电话,打了过去,问清了老人儿子姜向雨的电话并与他取得了联系,当老人的儿子前来接他时,告诉他儿子多亏指路处的帮忙,连声表示感谢!

颐和园的外国游客很多,有一次一位国际友人过来问“toilet”,当时他们大眼瞪小眼谁也听不懂,非常的尴尬,针对这一情况,她毅然决定带领义务指路处的队员们学习英语,尽管她们没有任何的英语底子,但是为国际友人服好务,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鼓舞着这支平均年龄50多岁的队员们,经过拜师学习,她们目前见到国际友人,再也不心跳,不尴尬了。已经能用英语为国际友人指路了,团队中年纪最大78岁的队员,都能用英文讲解颐和园了,也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双语服务队。她制作的英语指路条,更是深受外国游客的好评,当国际友人拿到指路条后,兴奋的读者、笑着,并竖起他们的大拇指,连声说着:“Thank you.”的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的志愿者,她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高玉红带领这支志愿者团队,为中外游客发明制作了指路条;建立了指路队网站,有了由她作词任士荣老师谱曲的指路队队歌——我们是光荣的义务指路员;在践行北京精神的同时又推出了团队精神——爱队、团结、进取、争上;有了代表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全体队员们,用爱心和用最文明、最标准的手势为中外游客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LOGO,整体LOGO外形,像一个“Q”代表着青龙桥的“青”字,也代表着这支队伍具有青春的活力。由最初的12名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0余人的大团队,其中队员最大的年龄78岁,最小的10岁,他们来自个体工商户、首都公交8684网、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白领及颐和园武警消防中队的团员等成为了社会的载体。也成为了海淀区的志愿者培训、实践的基地;为有爱心的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了七个春、夏、秋、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计服务中外游客近50万人,充分展示了首都北京志愿者的风采,传承着北京精神,也成为了颐和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