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未成年人教育

朝阳区三所中小学入选全国德育工作典型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8-11-16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朝阳区教育系统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三校将这项国家级荣誉揽入怀中。
  近年来,朝阳区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总目标,整体构建了统筹协调的德育管理体系、研训一体的德育研究引领体系、精准务实的德育实践指导体系以及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实施体系,指导全区各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中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入选的这三所学校,凭借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理解,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所作的实践探索,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评价导向,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内涵,从而获得教育部的青睐。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以评价为支点撬动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老师带领第一学段学生认识植物。活动结束后,老师会将学生的参与情况等记录到综合素质电子平台上,作为学生成长足迹永久保存。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以下简称: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作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于2003年创建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秉承总校的教育理念,通过规范的养成教育、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年级管理、主题教育引领学生发展。同时,通过构建“青少年健康生活八大处方”,从文化涵养、健康运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医疗营养、心理应激、家庭生活和综合评价八大方面丰富“全人教育”的内涵。
  学校执行校长李升华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从供给侧角度提供精准化服务是不够的,还要有符合实际、立足过程、强调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手段来促进育人。而且,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并运用评价反馈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调整和修正,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从2009年起,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就将全校九个年级分四个学段建立了学生“五四修养”德行修养目标体系,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个性发展五个维度尝试进行评价,把学生发展的目标和综合评价的标准合二为一。同时,实施“六大星级评定”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小、实和多元,突出了学段特点、关联学习生活、内容真实具体、简单易于操作。2012年,学校将“五四修养”德行修养目标体系与北京市综合素质平台评价指标进行了整合对接,将原有的“五个维度”重新按照思想品德、学业评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实施评价。
  2016年,学校依托学段评价体系,研发推出了“紫藤花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电子化,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通过APP终端上传数据。平台根据学生上传数据和教师点赞情况汇集成学生的红星,生成银章、金章、紫藤勋章,实现线上产生线下兑换。李校长说,“紫藤花开”评价平台让评价本身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成为生生交流相约成长的过程。同时,围绕“八大处方”进行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和社会活动记录,及时形成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更关键的是,评价平台定期的数据反馈,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和管理调整,便于提醒家长关注孩子成长变化,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这些都是让她最感欣慰的事。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悦行志愿21”为学生打下热心公益的底色

朝师附小学生参加助残报摊志愿活动。


  “悦行志愿”是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朝师附小)的一张特色课程名片,在朝阳区公共安全馆、寸草春晖敬老院以及助残报摊等地方,都留下了同学们学做志愿者的身影。争当“志愿星”是每一个附小学生的心愿,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朝师附小的“悦行志愿”课程,缘起学校的“雷锋银行活动”,经历了从“活动”到“活动课程化”,再发展到“学校拓展课程”的蜕变过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供给,受到学生的喜爱,促进了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实际获得。
  “悦行志愿”课程作为学校“悦课程”体系“拓展类课程”中的“服务型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悦行志愿2 1”,即“人人参加一个志愿服务岗位、掌握一项志愿服务技能、树立一个志愿服务梦想”。课程以弘扬“志愿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融入班级、关注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体验乐于担当、悦在助人的志愿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悦行志愿”课程覆盖了朝师附小各校区,学校积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志愿服务岗位。其中的“班级岗位”由学生自主发现、设立和选择,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利他意识;“校园岗位”小到管理花草树木,大到接待来访客人,由学生志愿者选择和担当;“社区岗位”因地制宜开发报摊助残、养老院敬老、安全馆讲解等岗位,这些地方也成为学校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
  据了解,在开展“悦行志愿”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依据小学生的特点,推动“五个相结合”,即“志愿服务和理想信念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在校学习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实践资源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做到志愿在班级、志愿在校园、志愿在社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志愿服务的意识,掌握志愿服务的技能,体悟志愿服务的精神,为学生的童年打下热心公益的底色。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课程育德聚焦“四个尊重”

孩子们在科学课上细致地观察小动物。


  在小学教育中应该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以下简称:白家庄小学)的回答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终生发展、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校本化实施,通过感受体验、践行反思,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基于此,学校将课程育德作为学生道德教育与培养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起课程育德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白家庄小学“尊重”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着力推进“尊重规律、尊重人人、尊重环境、尊重文化”的育人目标体系,并建构了“基础 主题”两大类课程结构。
  据了解,“基础课程”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基础核心性课程,它是面向全体的国家课程,充分发挥分科教学和学科育德的优势,体现“基础性”。第二级是拓展深化性课程,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课程拓展与深化,学生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呈现“开放性、选择性”。第三级是定制化课程,面向特需学生,包括培优课程和帮扶课程两部分,体现“挑战性”。
  “主题课程”则是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通过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习更加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将育人目标体系和两大类课程落实到课堂教育教学中,体现“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课堂文化?白家庄小学的老师们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并通过“四个带进、五个让、六个会引导、六个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老师课堂上示范尊重,让学生在感受尊重中学会尊重。同时,学校以儿童为中心,建构学生自我发展的课堂文化标准,借力“五个带进、七个我要、六个我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个尊重”系列主题课程则让学生浸润在主题鲜明的教育情境中,完整地参与、体验与探究,重在培养学生对人、对文化的包容精神;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超越能力;善于质疑、乐于实践的探究合作能力;对人、环境、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学校校长祖雪媛表示,课程育德实现了“尊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责任编辑:常辰)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