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东城区:“美丽院落”有里有面儿 居民幸福感满满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0-13

  继去年首批44个院落改造提升亮相后,东城区第二批50个院落“一院一策”改造提升预计年底前完工

  东四九条47号院施工现场。

  景阳胡同5号院施工现场。

  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设计效果图。

  东四九条47号院设计效果图。

  东四九条47号院居民积极参与“美丽院落”改造提升。

  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施工现场。

  随着老城保护更新的深入,东城区街巷整治逐渐向街区更新发展,从“面儿”到“里儿”深化,由街巷向院落延伸。继去年首批44个“美丽院落”亮相后,东城区第二批“美丽院落”于今年7月全部开工,东四、安定门、交道口、天坛等8个街道的50个居民院落按照“一院一策”改造提升。增设储物空间、整理拱起树根、完善便民设施......经过改造,曾经脏乱的院子焕然一新,历史悠久的老院子恢复传统风貌,居民幸福感得到提升。50个院子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又有一批居民即将开始崭新的生活。

  交道口街道景阳胡同5号院

  量身定制设计方案 老北京四合院“换里子”

  10月11日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交道口街道景阳胡同5号院,工人师傅正在院子里忙碌地敲砖、浇水泥。作为东城区第二批“美丽院落”之一,这座百年小院于9月初启动改造。再过半个月,曾经陈旧破败、堆满杂物的小院将变得干净整洁。

  拆除违建,小院敞亮了

  景阳胡同5号院位于交道口街道,总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正房、东西厢房、耳房、倒座房组成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院落大门位于东南隅,清水脊,门前还有两级如意踏跺,院内的房屋大都为过垄脊,合瓦屋面,显得古朴典雅。

  “我们这院子得有百余年历史了。”68岁的孙振兴已经在这个院落里居住了40多年,他告诉记者,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有的居民在前院的公共空间搭建了地震棚,后来地震棚变成了“杂物间”。近6平方米的地震棚紧挨着旁边的小花池,四周堆满杂物,使通往后院的小路狭窄难行。

  街道和居民多次协商后,拆除了挡道的地震棚。在工人的帮助下,居民齐心协力清理了院内堆放的杂物。记者看到,没有了杂物堆积的院落看起来敞亮了许多,院子中间新砌的花池里摆放着居民种植的花草。“以前两个人并排都走不过去,现在院子这么宽敞,都可以跳舞、晒太阳了。”郭美荣满意地说。

  定制设计解决居民需求

  “路面坑坑洼洼行走不便”“排水不好,雨天总有积水”“杂物随意堆放,没有储物柜”“花池杂乱,不美观”“墙面破损”“电线杂乱不安全”……改造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责任规划师、设计师到景阳5号院实地走访调研了六七次,深入了解居民对于院落改造的需求,并列入院落整改清单中,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师隋倩婧细化设计方案。

  小院居住着11户居民,老年人占80%。院落改造开工以来,隋倩婧始终与居民保持沟通、交流,随时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建议调整方案。“根据居民需求,前院和后院路面均重新铺设灰色透水砖和地下管线,避免产生积水,确保排水通畅,使居民出行更加安全。”隋倩婧介绍,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前院和后院住户门口两侧增加7组防腐木材质的储物柜,用于存放日常物品,同时添设不锈钢材质的伸缩晾衣架,方便居民晾晒衣物。

  据了解,交道口街道今年有9个院落纳入“美丽院落”改造工程,每个院落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定制改造方案,切实解决院内居民在生活、出行、环境等方面的“烦心事”,提升居住幸福感。

  前门街道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

  切实解决居民诉求 保护小院历史风貌

  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位于前门街道草厂片区,推开带有“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楹联的宅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老椿树和环抱中心的房屋。在东城区第二批“美丽院落”改造中,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是为数不多的挂牌保护院落。

  历史遗迹谨慎保护

  在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改造前期,前门街道特别邀请了古建专家马炳坚实地走访,对院落内的门头、倒挂楣子、影壁、檐口、彩绘、院门等重点建筑部位进行研究及改造指导。

  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师郭垚做出了针对小院历史遗迹独特的改造方案。在整体改造中,坚持以保护为主,选择专业的古建修复施工队,在确保能够恢复遗迹原貌的同时,采用同样的材质修缮或重改部分建筑部位。

  房檐下的彩绘,黑色为底,以竹瓶花草等比较素雅的花纹图案为主,严格参照原本的图案和颜色见新;院内大门打磨旧面层,按照原来的颜色重新上漆,延续“黑红净”风格,并保留原有的字样;去除影壁表面杂质,补齐并更换破损的瓦片及砖雕;拔去檐口及屋面杂草,并按原形制和规格补齐缺损的瓦片;门头及前台阶等维持现状,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保护。

  此外,考虑到房屋立面的门头和倒挂楣子工艺做法比较特殊,倒挂楣子上的乌龟壳花纹称为龟背锦,寓意长寿,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其维持现状,保留工艺原貌,只进行清扫维护。

  每个过程都一丝不苟

  今年是设计师郭垚第二次参与东城区“美丽院落”改造项目,在去年的改造中,她留有一丝遗憾,今年从最初的实地走访,到监督院落施工,她都跑在第一线,确保每一个步骤圆满完成。

  “我们在做设计时,着重考虑两点:一方面是院落提升要紧扣居民诉求,尽可能地解决目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我在这次设计中就多次向居民求教院落中的生活经验、居民对院子的理解等,这是设计稿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突出保护北京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在古建方面谨慎再谨慎,尤其是在选材工艺上遵循不破坏历史性的原则,像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这样有历史遗迹的院落,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整修后恢复原状,就不会动工。”郭垚说。

  不久后,南芦草园胡同12号院将会换“新颜”,居民关心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会被逐一解决:原有的碎石板更换为青白石或仿石透水砖,不仅使地面更加坚固平整,还避免了雨季积水,消除居民日常出行隐患;在椿树树根拱起的部分修建树池,树池壁为灰色石材,美观又不影响行走;在院内增加共12平方米的专属绿植种植区,除保留原有的月季外,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种植花卉的空间;对废弃的两米深的防空洞做填埋处理,并在防空洞上方设置小花池。

  东四街道东四九条47号院

  改造细致入“微” 居民幸福感提升

  伐除危树、整修地面、补种绿植......近日,东四九条47号院居民迎来了喜事,再过不久,自家小院将完成“美丽院落”改造,从以前“脏乱差”的院子彻底变成环境舒适的院落。

  伐除危树,消除安全隐患

  东四九条47号院里有两棵香椿树,树根沿着土地延展,不仅把原来地面上的砖都翻了起来,使地面坑洼不平,而且还堵住了下水。“院子里老年人居多,安全出行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小院生活了50多年的老居民王纪花告诉记者,这两棵香椿树是居民3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每到春天,鲜嫩的香椿芽长满枝头,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但是随着树根越长越大,树根深入到房基下面,影响了房屋安全,路面也被突起的树根翘起,近几年,有一棵树长年长势不佳,树干空洞已经成了危树,“大家一直想把它弄走,但是在园林局登记过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就一直没有挪动。现在院落改造,总算可以对这个‘老冤家’进行整修了。”

  改造前,东四街道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院落地形图、地下管线等项目进行全面测绘。同时,街道与设计师团队多次沟通协调设计方案,从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三个维度出发,对院落景观、建筑、使用三方面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最终确定了采用仿古青砖、石材、鹅卵石等多种耐磨、防风化的铺装材料。“产权单位报批相关手续后,院内的那棵危树可以伐除了,设计单位对遗留树根周边做了混凝土加固,并对树根拱起位置做阶梯式处理,彻底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东四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居民出谋划策,完善改造方案

  居民是小院改造的“主角”,为了听取居民意见,东四街道专门邀请居民参与座谈讨论,由责任规划师团队现场为居民答疑解惑,还组织召开实施方案居民意见征集会,听取大家对地面整修、地下排水、植被选择等方面的建议,根据建议对设计方案做出修改和深化。“这次改造,街道对小院的设计真是上心,我们居民提出的意见和需求,都在设计方案中有体现,被列入改造内容中。”在小院居住了30多年的马树华作为居民代表多次受邀参加意见征集会,亲身参与了小院的改造工作。

  设计师时亮生活在东四街道的胡同里,对平房居民的需求比较了解。“设计首先要满足百姓生活起居需要,尤其是迫在眉睫的功能提升,在这方面,居民提出很多参考意见。例如原来我们将院落功能改造集中在‘厨、储、卫、浴、光、晾、停、绿’这八个方面,居民在讨论会上又提出了‘行’的意见,包括排水、动线道路平整等等,让我们又多了一把解决院内问题的‘钥匙’。同时,院内配备了太阳能灯照明,增加了绿化种植,进一步提升院内空间美感及丰富性。”时亮说。

  东四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乔焕伟介绍,目前,东四九条47号院排水管线铺设工作已经完成,地面铺设也进入收尾阶段,前后院的设施景观也在定制过程中,预计10月底完工。

(责任编辑:张旭敏)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