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1-19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也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品质、服务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立足于公共文化发展现状,以设施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拓展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带动高品质服务的供给,巩固和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实现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引领和突破发展。
提档升级
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旧貌换新颜
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足的今天,人们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品质也具有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东城区作为老城区,同时也是公共文化发展先行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在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上不断进行“花样翻新”。近年来,东城区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存量提质改造,把美学创意理念和愿景融入空间设计中,打造“小而美”、品质化、舒适化的空间,改变公众对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布局陈旧、品质差的刻板印象,让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人文温度、良好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如北新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以“文化绽放”为主元素营造公共文化服务氛围,极大改善了阅读环境,2020年被首都图书馆授予“阅读北京·十佳优读空间——百姓身边的基层图书室”称号。目前,东城区许多类似的公共文化空间被市民热捧为网红打卡地,展现“首善之区”公共文化设施的魅力和前景,树立与国际化大都市人文环境和公众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样板。
北新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阅读北京·十佳优读空间—百姓身边的基层图书室
居民在 “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华丽转型
打造最具京味儿的公共文化空间
中心城区地域狭小、寸土寸金一直是制约东城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瓶颈。东城区抓住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的契机,活化利用闲置的建筑、小区边缘空间、地下室空间,变身一批美观大方、实用便民且京味儿浓厚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美后肆时、东苑戏楼、南阳·共享际、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号院)、耕读空间、缘庆书苑、东总布胡同图书馆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空间陆续涌现。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通过资源置换的方式,其旧时主人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史家胡同博物馆成为了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设立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展示130个院落的微缩复原,还能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成为了集中展现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特色的博物馆,在服务居民的同时承载着老北京的记忆,展现着老北京的历史风貌。英国威廉王子也曾造访史家胡同博物馆,2020年11月,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上榜名单。
史家胡同博物馆管理员刘平太为大家展示博物馆建设过程
史家胡同博物馆中史家胡同的全貌沙盘(左)?博物馆举办的元宵节庙会(右)
东四胡同博物馆
东四胡同博物馆的胡同图书馆内,小朋友们通过模型了解四合院的结构。
位于左安门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作为老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其修复工程是东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东城区以“阅读+老北京文化传承”的全新理念,将角楼打造成从形式到内容都区别于传统样态的现代特色图书馆,一方面,以“阅读”与“传承老北京文化”相叠加的全新理念开发出了系列品牌活动,以现代文化项目运营方式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和学习北京历史文化,唤起大众对老北京的共同记忆,构建起一个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的集合地。
自开馆运行以来,角楼图书馆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创新的运作模式,树立起“最北京”的地域文化标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空间功能布局,角楼图书馆已经成为一个彰显北京特色,集阅读服务、文化展览、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小而美”、高品质的新型文化空间。2020年11月,角楼图书馆荣登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榜单。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夜景
角楼图书馆星空电影院
角楼图书馆“童心永驻”活动
东城区挖掘腾退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的做法,有效克服了中心城区因用地限制不宜新建公共文化空间的局限,完善和织密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延伸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
融合开放
打造嵌入式公共文化新空间
秉持跨界融合与开放的原则,东城区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打造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主要做法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到书店、旅游景区、酒店民宿、街头巷尾等公众生活场景中;联合中国美术馆,推动“一馆一城”建设,探索利用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的公共空间设置“公共艺术长廊”;东城区图书馆还依托区域内书店点多面广的优势,先后将分馆延伸设置到王府井书店、更读书社、化工书店、语文书店等实体书店,这种模式有效弥补公共阅读设施体系不完善、覆盖能力不强的短板,拓展公共阅读服务的新阵地,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
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书店分馆
目前,东城区已经形成区级、街道级、社区级三级管理模式和区级、片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四级功能保障模式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建成一个覆盖均衡、便捷高效、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十分钟文化圈”成效全面凸显,人均享有文化设施面积、服务效能水平位列北京市前茅,极大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新需求、新期待。
(责任编辑: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