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东城:让城市“文明指数”转化为群众“幸福指数”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22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作为新时代首都核心区,文明,赋予了东城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自2009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以来,东城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努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区,让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东城群众的“幸福指数”。

  城市殊荣的取得非一时之功,需要的是一种深耕细作的“绣花功夫”。如今,东城已实现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殊荣,正昂首走向第六次的创建。

  亮点1

  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建章立制,实现有序推进。今年以来,东城区以首善标准抓创建,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通过制定《东城区关于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东城区关于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率先成立文明城区建设服务中心,开展思想引领、文明养成、诚信建设等七大行动,推出材料审核、实地检查、问卷调查三个专项化工作机制和督查考核、点评通报等七个常态化工作机制的“3+7”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时、全域、全民、全面“四全”工作格局,汇聚起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立足文化,抓住关键,实现精准发力。文化是东城的灵魂和基因,东城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戏剧之城”,讲身边的百姓故事,戏剧走进胡同生活;“书香之城”,打造“书香世业”,守住年轻人的精神家园;“博物馆之城”,触摸千年的历史,赓续古都历史文化根脉;“非遗之城”,感受“最北京”传承技艺;“中医药文化之城”,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

东四胡同博物馆

“京彩惠民生 东城书香行” 数字人民币“惠读”活动新闻发布会

  东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博大渊远的广度和气量,文明的内在价值正在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徐徐展开。其中,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构筑起东城丰厚的红色底蕴,以红色精神为引领的文明之城新风蔚然。

  100余个临时党支部设在战“疫”前线;14017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疫情防控;6.19万名党员踊跃捐款721.23万元......在战“疫”一线,党员们身体力行用行动书写优异“红色答卷”。

  今年以来,东城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因地制宜用活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出一批本土化、特色化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以学历史、讲故事等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让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百姓家门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群众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实景复原了“亢慕义斋”

  “这种学习方式能焕发青年人的共情感。”一位刚刚入党的青年在参观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后说道。

  东城聚焦“八个学中做”,创新开发“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五条游学线路将区域13处革命活动旧址、52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重点点位“串珠成链”,“线下”游学、“线上”打卡的新方式让党员群众在游学中感悟东城浓厚的红色基因,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是东城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线下打卡党史游学线路

  接续奋斗,持之以恒,实现深入人心。“周末卫生大扫除”是东城首创的城市治理品牌。不图“作秀式成果”,不搞“运动式工作”,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在职党员、“东城社工”、“小巷管家”、居民志愿者、驻街企事业单位成员纷纷走进街巷、楼门院,拿起扫把、垃圾袋等清洁工具,参与到周末卫生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中。如今,东城市民已经养成了文明生活、守序有礼的好习惯,一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就能汇聚起群众力量。正如一位社区书记所说,“大扫除”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和“点金石”。

  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实现凝心聚力。创建文明城区不是政府的“独奏曲”,而是全体市民的“协奏曲”。在东城,有这样一支队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们身穿亮黄色制服,头戴小黄帽,手挥小红旗,或是引导交通秩序,或是指导垃圾分类,或是宣传文明旅游。这个由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明引导队伍,如今,已经成为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区17个街道“群众志愿监督团”蓬勃发展,市民可以随时参与“文明城区随手拍”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民风在相互引导中树立。

东城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在公交站台进行文明引导

  亮点2

  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

  就是文明城区创建的责任清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做好“文明”的精细文章靠的是“硬件过硬”,“软件不软”。

  近年来,东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全面实施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东城区将全区17个街道划分为81个街区,明确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分类施策。一时间,“最美街巷”“美丽院落”遍地开花。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城市区域之一,前门东区在近几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胡同的“破败”到“新颜”,从平房区到网红打卡地。

  “过去,我们是‘替民做主’,居民有啥问题,我们来解决;如今,我们是‘由民做主’,有什么事儿,大伙儿商量着来。”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党委书记朱耿亭说。

  2012年,草厂社区成立“小院议事厅”,在社工的带领下,胡同里的居民们围坐一堂,有商有量。街坊们不再关着门过自家日子,而是共同参与胡同治理。朱耿亭说:“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间如何设置,大到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只要和民生有关的话题,就是议事厅的议题。”

  两个“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定时定点”“家庭轮值”“胡同垃圾不落地”,建立“城市生态岛”等各种实践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创新推进。全区垃圾分类体系不断健全,“示范小区”数量居城六区之首,垃圾分类正逐步成为居民生活的新时尚。

东城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在天坛公园内向游客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同时,针对老旧小区失管问题的“试验田”也愈耕愈细。成立物管会,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组织“局包社区”结对协作等一系列举措在东城区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和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3.4%、党组织覆盖率达99.9%。

  文明城区在保护历史中彰显特色魅力。

  一直以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意相得益彰是东城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期待的出发点。

  在街区更新的同时,东城区注重为城市品质提升注入文化内涵。今年初,东城区东四南、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在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秉承“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理念,以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为参照,采用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通过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砖墙勾缝工艺,加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等一揽子方案,实现街道立面、建筑外墙、商铺橱窗、院落内里的“修旧如旧”。如今,这条历史文化老街不仅保存着“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肌理,还重现了“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风貌,还原了老北京的独特韵味,古今文明在历史穿梭中得以传承。

东四北大街还原老北京韵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幸福一直是文明城区创建的落脚点。

  近年来,东城区聚焦群众居住品质提升,超额完成市级棚改任务,申请式退租惠及民生,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安居梦;稳步实施“双减”,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卫生健康扩面提质增效,健康水平位居全市前列;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平方米,万人拥有实体书店1.94个,设施指标均列北京市第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十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身圈”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紫金服务”金名片不断擦亮;“接诉即办”工作全区名列前茅;疫情防控中,“东城社工”名副其实,在战疫一线将大爱情怀、专业方法和多面技能融入社区治理,成为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最有效防线……

海运仓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

  随着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显著增强。东城区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 点亮百姓微心愿”文明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征集微心愿1247个,全部办结,满意率达100%。

  文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刚刚闭幕的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东城将赓续红色精神,进一步擦亮“全国文明城区”金字招牌,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为提升新时代首都核心区的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宇静)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