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密云区:感恩与爱伴成长 最美家庭传家风

来源:密云区文明办

时间:2022-01-06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中央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区文明办、区纪委监委、区妇联面向全社会开展“清风密云·廉洁齐家”家风作品征集。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全区广大家庭及相关单位的踊跃参与,共征集各类家风作品百余件,现推出家庭家教家风风采展系列专题展示部分家风作品。

  (一)张全增家庭

  张全增是烈士张普增的弟弟,现退休居于北京市。

  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臭水坑为死难烈立了一块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卫国爱民”四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碑文中提到了沈爽等6名烈士的名字,张普增赫然在列。

  张普增是北京辅仁大学学生,“七七事变”后,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享受安逸的生活,于1939年毅然投身革命,选择与国家同命运,与民族共存亡。入党后,任丰滦密六区宣传委员,牺牲时年仅21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他的一位本家侄子--张纯儒,是通讯员,18岁。1955年,中央政府向家属颁发光荣证,张纯儒因编号为“河北第0001号”(当时密云隶属河北),成了“河北省第一烈士”。

  臭水坑在云蒙山深处一个叫黄花顶的地方,那里山深林密,特别适合藏身。1941年,日寇对丰滦密进行大“扫荡”,制造“无人区”,实施“三光政策”,抗日斗争进入异常艰苦时期。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带领政府机关、白河报社、八路军第10团供给处、卫生队及伤员共100多人,转移到臭水坑,驻扎下来。1942年4月7日深夜,得知消息的日伪军调集1000余人,悄悄包围了臭水坑,于8日凌晨突然发起进攻。我方猝不及防,边打边退,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造成了包括县长沈爽在内的3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45人被捕。这一事件,给丰滦密根据地的抗日斗争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影响。

  如今,张普增的英灵已魂归密云烈士陵园,他们的亲人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如魏巍云蒙山一般,将永远矗立在密云人民心中。

  (二)曹启儒家庭

  曹一川,原名克敏,北京市密云县人,1942年调龙赤县公安科,改名林森,是曹启儒的爷爷。1943年调龙赤2区任民教助力。1944年冬,在上轿子村开办民教员训练班,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刑讯中被敌人剜去双眼,割掉舌头,砸断双腿,但他始终坚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后城人民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后因农田建设被拆迁,1983年后城人民政府决定在后城北山为烈士重建纪念碑,以励后人,永志不忘。

  (三)高嵋家庭

  高华兴(1924-1997),河北省蓟县人,高嵋的爷爷。16岁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冀东暴动、解放蓟县、冀保三联线等战斗。任平三冀七区区委书记、五区区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房山县委副书记。1954年,来到密云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密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密云县委第一书记。

  (四)王利娟家庭

  王利娟,叶子救援中心工作人员,她的二大伯名叫王子英。王子英,男,生于1942年,祖籍北京市密云县人,1964年入党,党龄至今57年。

  每次想到二大伯,王利娟都会想到二大伯曾经的历程:战士时期担任神炮班班长曾立三等功,受到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4次,全国各地参观汇报、讲说。“‘以德立本,已善为根,听党的话,跟党走,不踏破红线,你们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句话是我从小到大听二大伯说得最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把曾经的伟绩深藏,带给我们晚辈的却是谆谆教诲,这句话在家族中永远传教,现在,我又把二大伯的家教理念拿出来教育我的子女,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王利娟说。

  (责任编辑:冯帅)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