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明创建

东城区288处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2-03-14

  近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由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该名录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西城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写制订。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598处。 

  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598处传统地名,空间分布广泛,层次清晰。其中东城区288处,西城区310处。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中,什刹海、景山、东华门、西长安街、大栅栏等街道传统地名分布密集。 

  从地名产生时期看,包括了元代以来各时期流传下来的地名。其中元代有2处,明代有153处,清代有385处,其余为民国以来形成的地名。名录中最早的砖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以来,地名传承七百余年,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 

  门楼胡同、月牙胡同、演乐胡同等,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录。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大大提前,如杨梅竹斜街,此前多认为是清末地名,此次编制过程中发现乾隆年间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已有“杨梅竹斜街”的记载,从而将这一著名街巷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 

  大量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安定门内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地名类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国都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以中央衙署机构、王侯官员命名的传统地名,如国子监街、兵部洼胡同、禄米仓胡同、广宁伯街等,彰显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特色;城门衍生街道,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及“条”“巷”等名称,体现了老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城市空间格局;灯草胡同、炒豆胡同、烟袋斜街等记录了寻常百姓生活;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等众多带有儿化音的地名,彰显了北京地名的地域特色。 

  按照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保护名录制度”规定,2021年年底,首批保护名录名单、专家论证意见和公示结果报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进行复审,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责任编辑:王健恩)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