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完美落幕。闭幕式期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简称“公共区”)运行团队各业务领域2000多人,以科学高效的统筹、严谨细致的保障、贴心温馨的服务,站好服务保障“最后一班岗”,彰显了“双奥朝阳”的使命担当,交出了“双奥朝阳”的精彩答卷。
信息传达及时有效
“第一批观众已到达公共区,请赛事服务、无障碍及相关业务领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下午4:30,随着参加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观众陆续进场,公共区通信中心主管张贝尔通过对讲机,及时将信息传递出去,提示相关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张贝尔所在的场馆通信中心是赛事期间的信息集散地,为闭环内外的场馆、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提供赛时的信息服务和集群通信支持,同时还要保持与冬奥组委主调度中心的联络沟通,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
在总结冬奥会开闭幕式、冬残奥会开幕式经验的基础上,场馆通信中心提早谋划,提前制定闭幕式当天人员流线,观众从哪里进出、演职人员从几号门入场等都做了细致安排,并将相关安排及时传达给各业务领域的相关人员,确保闭幕式现场井然有序,人员流线不交叉。
除了公共区内部的运行设计调整和信息传递,场馆通信中心也承担着公共区与冬奥组委、市区冬奥保障指挥部以及区域内及周边场馆、属地的统筹协调服务工作。通信中心提前做好各项工作协调统筹,并制定了应急预案,闭幕式期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随时进行协调处置。
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闭幕式的烟花就在窗外绽放,张贝尔顾不上欣赏,专心坚守岗位,生怕漏过任何一条信息。
终于,冬残奥会闭幕式在人们的欢呼声和掌声中圆满结束,大家心中的石头稍稍落下,然而他们的工作还没结束。
“观众已离场。请安保、消杀等相关业务领域做好后续工作。”闭幕式后,通信中心通知协调各部门做好消毒、安保等“扫尾工作”,待所有人员离场后,他们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志愿服务“温度”满满
“欢迎来到公共区,祝您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3月13日下午4点,在公共区景观大道,志愿者公确卓玛看到一批观众走来,立即挥舞着小旗子,朗声问候。虽然隔着口罩,依然能感受到她的热情。
“第2批轮椅观众2分钟后抵达,请各小组做好服务准备。”公共区运行团队赛事服务领域经理郭帅一边向志愿者们下达指令,一边现场查看服务情况,直到志愿者们将每一个轮椅观众顺利送入鸟巢入口,他才松一口气。
当天像公确卓玛一样,来自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有200多名,作为冬残奥会志愿者团队的“幕后英雄”和“门面担当”,他们分布在公共区观众流线上,身着统一着装,并配备了“小蜜蜂”大喇叭、反光袖标、发光指挥棒等,在引导观众进出场的同时,提醒各类人群做好自我防护。
针对闭幕式期间进出公共区的客户群种类多、人数多、时间点多等情况,公共区志愿者团队提前做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分班分组分时做好每个客户群的引导服务。
“对于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观众,我们科学调度,配合其他业务领域开展‘一站式’服务,让他们快速进入鸟巢或者离开公共区。”郭帅告诉记者,“我们要坚守到夜里1点左右,当所有人员都安全撤离公共区后,我们的服务引导工作才算结束。”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公共区共有志愿者432人,是志愿者人数较多的场馆之一。这些志愿者服务于场馆通信中心、赛事服务、场馆管理、交通餐饮等22个业务领域,按照“明确服务标准、明白工作流程、明晰风险处置”“定人、定岗、定位、定责”“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的“三明四定两到位”原则组织实施,以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保障了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展示了首都志愿者的风采。
医疗救护全程“在线”
早晨7点,公共区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人员、志愿者已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起来,他们清点各类防疫物资,检查防疫设施运转情况,随后严格按流程穿好防护装备,准备开始接下来的核酸采样工作。
7点半,公共区东西两侧核酸采样方舱同时投入使用。为了尽快完成当日公共区内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9名公共卫生业务领域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共同配合完成采样及样本转运工作。3小时后,核酸采集样本全部装车,并被运送至附近的方舱实验室进行集中检测。
“今天进入公共区的观众、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比以往更多,公共卫生业务领域36名工作人员、技术人员、采样人员和志愿者全部进入应急值守状态。”公共区公共卫生经理贾雪娇介绍。在后台,工作人员借助“一秒八步”核验设备、“智能手环”等科技手段,随时了解进入公共区人员的健康情况,结合对不同区域开展定期的专业消毒,全方位做好闭幕式当天公共区疫情防控工作。
“药品清点完毕。”“医疗设备可正常使用!”……早7点半,位于公共区国家体育馆东侧的医疗站内,医疗官刘宁也在与医护人员忙着清点各类药品,检查医疗设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大家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医疗转运服务。
公共区医疗站配有两辆急救车,站内配备心血管、呼吸、外伤、急救等各类医疗药品,铲式担架、颈托、简易呼吸机、轮椅等医疗设备以及消毒防护等医疗物资。医疗站由医疗官、驻站医生和护士以及120急救车组人员组成医疗服务保障团队。
“医疗保障人员为骨科、心内科和普外科的骨干医生和有丰富经验的急救医护人员。”刘宁介绍,针对可能出现的医疗需求,医疗站全体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提前开展医疗演练,制定诊疗及转运方案,及时补充各类药品和设备,以精湛的医术、精心的服务确保闭幕式安全、顺利进行。
守好无线电“安全门”
精彩节目的直播转播、闭幕式时的调度指挥、各项赛事的计时记分……冬残奥会精彩呈现的背后,无线电技术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冬残奥会闭幕当天,表演人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再加上观众,入馆人数大大超出平时,这也意味着出现无线电干扰可能性提升,鸟巢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难度也随之增加。为将场馆内出现无线电干扰的概率降至最低,公共区无线电频率管理主管方正带领团队守在公共区14个安检口,对照闭幕式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清单,对每个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逐一核验,从源头上消除干扰隐患。
“您好,您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有许可证吗?”“进入场馆后请不要使用蓝牙耳机”……在公共区7号安检口值守的方正打起十二分精神,紧盯每一个经过安检口的设备。设备是否有许可证?是否会对场馆无线电使用造成干扰?他都要迅速监测,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我们之前也对公共区安保人员、志愿者进行了相关培训,在安检过程中,大家都可以对进入场馆的设备进行检测,筑牢安全防线。”方正告诉记者,针对闭幕式当天入场人员多的情况,无线电频率管理团队于前一天晚8点就在各安检口增派了专业人员,全力守好无线电安全的“第一道门”。
“我们基本上一眼就能判断设备是否符合入场标准。”方正介绍,他的团队曾参与重大活动的无线电电测保障工作,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晚上8点,冬残奥会闭幕式正式开始,方正的值守位置从安检口转至办公室。“闭幕式期间的指挥调度、直播转播、灯光、音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无线电技术支撑,一旦场馆内出现无线电干扰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外围监测。”冬残奥会闭幕式期间,方正和同事们手边备好无线电监测设备,为闭幕式的完美呈现时刻守护。直至闭幕式结束,他才松了一口气。
安保防线严防死守
“我们要继续以最高标准做好闭幕式安保工作,用平稳、安全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13日早例会上,公共区安保领域经理王尔迪跟团队人员强调。
作为公共区的“安保卫士”,闭幕式当天,安保运行团队全员在岗,主要负责观众流线与工作人员两条流线。
针对闭幕式车辆、人员多,安保人员也在各个路口举牌提示,“非闭环区域,请勿落客。”“非闭环区域,请车辆绕行。”王尔迪说,闭幕式期间,安保团队加大各路口人员力量,每个路口由一名安保人员增加到两名,进行现场引导,以防止出现不和谐现象。
公共区7号门为闭幕式期间非闭幕式的工作人员及车辆的唯一出入口,公共区安保领域还承担着7号安检门的安全运行。为此,安保领域人员提前进行了部署,做好了预案,加强巡检次数。
“各值守人员汇报现场情况。”“7号口工作人员、车辆出入有序。”下午3点半,冬残奥会闭幕式观演观众进场前,王尔迪再次通过指挥部的手台确认了公共区的安全情况。
下午4点,随着观演群众陆续入场,公共区安保领域还安排了巡查小组,加强对各个门区进行检查,确保各个门区及周边环境安全。同时,在鸟巢附近安排了应急小分队,以便能随时做好应急处突。
一直到冬残奥会闭幕式结束,公共区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平稳有序。
交通运行平稳有序
自3月12日晚8点起,公共区交通领域人员就开始进入冬残奥会闭幕式的交通保障服务模式,154名保障人员,24小时全员在岗。
“冬残奥会闭幕式期间,包括公共区管控路段的多条路线交通保障任务,都由公共区交通领域来保障。”公共区交通领域经理牛平君说,天辰西路、体育场南路等在闭幕式时段内采取临时管控,除了加强天辰东路的验证岗以外,交通领域团队还要保障临时管控路段的车辆引导。
冬残奥会闭幕式期间,公共区交通服务保障工作主要分为验证和疏导,按照管控措施,原来的9个安检口的验证和交通疏导调整为6个,“虽然出入口少了,但是我们按照‘人员不减、标准不降’的原则,将所有力量转移到其他安检口,以确保交通有序,运行平稳。”牛平君说。
参加闭幕式的车辆众多,为保证闭环和非闭环车辆走对路、进对门,公共区交通领域团队在各个安检口和主要道路、路口,都安排了身着交通马甲的交通疏导员和举着提示牌的安保人员。“看到车辆进来,要首先区别是闭环车还是非闭环车,再引导到相应的流线上,以确保流线不交叉。”负责天辰西路交通疏导的工作人员李军民介绍。
交通领域人员还借助科技手段,对公共区主要道路、路口等区域实施24小时视频巡查,并及时疏导,确保闭幕式期间公共区交通顺畅。
环境卫生整洁优美
早上6点半,负责公共区景观大道环境保洁的工作人员准时到达岗位,开始日常保洁。为给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所有人都打起精神,仔细清扫着每一个区域,搜寻着每一片掉落的垃圾。
“前一天下了一场雨,帮了我们不少忙。地面被雨水冲刷一遍,减少了我们冲刷地面的工作量。今天闭幕式,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巡回保洁和废物清理上,加强巡回保洁频次,发现垃圾马上清理,保持公共区整洁干净。同时,及时清理志愿服务、安保点位等区域的垃圾。”公共区运行团队清废领域负责人宋健新介绍。
公共区是北京赛区最大的户外场馆运行区域,包含4座冬奥场馆,观看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观众要通过公共区分别进入到场馆。清废领域服务保障面积有43万平方米。清废领域将服务保障区域分为5个小片区,5个小组全天候值守在5个区域,随时做好保洁。
当晚,上万观众齐聚鸟巢,随之产生的垃圾也比以往要多,等观众全部退场,相关区域消毒后,清扫车出动,开始清扫广场、景观大道等。清扫车无法到达的区域,夜班工作人员乘着夜色上岗,与清扫车配合,全面清洁公共区各个区域。
冬残奥会闭幕式期间,公共区清废领域200多名工作人员全部在岗在位。除了做好广场、道路等区域的清扫保洁,还全力保障办公区、志愿者之家等区域的干净整洁,及时将垃圾运至清废综合区,为服务保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责任编辑: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