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工作人员正在社区内进行环境采样工作
防疫工作人员正在为居民整理快递
防疫工作人员正在社区内进行环境消杀
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临村服务队赶来支援,多方接力爱心守护……连日来,在朝阳区各封(管)控区内,朝阳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战“疫”,守望相助,传递着温暖,熨帖着人心。
爱心守护新生命
3月23日,奥运村街道大羊坊南社区居民张女士抱着刚出生几天的女儿,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虽然已经顺利返回家中,但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依然历历在目。“多亏了社区工作人员及时送我入院生产,谢谢他们!”张女士说道。
几天前的凌晨2点多,在大羊坊南社区工作人员王风云手机上,一条“打扰各位,我爱人羊水破了,急需送到医院!”的微信消息,让王风云立刻紧张了起来,她一边联系值班同事协调120车辆,一边骑上电动车迅速出发,前往社区居委会。
发微信的是社区居家观察人员王先生,他的妻子张女士是一名临近预产期的孕妇。王先生一家居家观察后,王风云在入户登记排查中,得知张女士即将生产,其建档医院是和睦家京北妇儿医院。王风云连忙将张女士的情况向社区、街道上报,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张女士,并主动添加了她和王先生的微信,叮嘱张女士有情况随时和自己联系。
了解张女士的情况后,奥运村街道迅速制定应急预案,提前梳理入院就诊流程。同时,王风云第一时间与建档医院取得联系,问询医院是否能够接收张女士入院生产。最终经过沟通协调,确定张女士可以通过120闭环前往和睦家医院。
当晚,在王风云和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的爱心接力下,仅仅半个小时,120车辆就抵达至张女士的楼下,闭环将张女士送往建档医院,在单独区域内待产。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张女士办好入院手续方才离开。当晚7时许,王风云收到好消息,张女士已平安生下女儿,这才放下了心。
“寒冬已过,大羊坊南社区的春天,也因为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王风云说道。
轮椅上战“疫”不退缩
“我必须在抗疫第一线,在现场,我心里才踏实!”在八里庄街道甘露园社区朝阳园小区防疫一线,有一个坐着轮椅的身影,她就是社区党委书记史润霞。因为心系封(管)控区居民,史润霞左脚脚踝骨折后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坚守在社区,与同事们一起守护居民健康安全。
时间倒回到3月20日,史润霞和社区工作者们连夜为确诊病例流调轨迹中出现的餐馆做消毒,由于天色已暗,她在消毒过程中不慎一脚踩空,摔倒在地。当时,左脚就疼痛难忍,但想到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史润霞并没有停下来。
第二天,左脚腕肿胀的史润霞在同事们劝说下去了医院,经医生诊断,她的左脚脚踝骨折。但来不及休息,3月22日一早,史润霞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对朝阳园小区1、2号楼进行封控,3、4、5、6、7号楼进行管控,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她立刻坐着轮椅赶到了朝阳园小区。“这种时候,我没法待在家里,不看到现场情况,这心里没底。”面对同事和居民们的劝阻,史润霞说。
在史润霞的带领下,社区工作人员和街道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立刻组织开展起核酸检测、安装门磁、配送物资、消毒公共区域等工作。一直忙活到凌晨4点钟,她才拖着病痛且疲惫的身体回到了社区。
朝阳园小区封(管)控后,居民们就医、物资需求、情绪安抚等又成了史润霞的心头事儿,这几日,在社区工作者忙碌着为居民清运垃圾、配送物资的同时,史润霞实时关注居民群,协调处理居民各类需求以及问题咨询。有孩子需要打针治疗,她第一时间协调,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注射;有居民家里出现跑冒滴漏等,她与物业协商,做好防护上门处理。
真心换真情。史润霞心系居民的行为感动了居民,在居民群里,许多人主动请缨,“需要志愿者报名吗?退伍军人申请出战。”“有共产党员先锋岗联系我。”“需要业主帮忙搬运物资的话,我可以。”……大家心手相连,同心同行,共渡难关。
这个“大白”会“撒谎”
一大早,在小红门地区肖村的临时住所里,牌坊村村委会主任袁鑫熟练地穿戴好全套防护装备,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几天,袁鑫带领同村几名工作人员,来到了肖村,支援封(管)控区服务保障工作。
“您好,大爷,如果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您及时和我们联系,但是居家观察期间绝对不能出门。”每天,袁鑫都会在肖村开展“敲门行动”,完善村民信息台账,了解村民需求,宣传防疫政策。
这天上午,袁鑫敲响了杨向红老人的家门,老人拿着医保存折,正准备出门。“杨大爷,现在疫情防控,咱们不能出去,您需要什么,我们可以给您送上门。”袁鑫说。老人着急去银行取钱,他说自己没现金了,医保存折里有320元,他想取出来用。
袁鑫了解到,杨向红是孤寡老人,身体还有残疾,生活困难,脾气比较倔强,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袁鑫耐心劝导,但老人坚持要外出取钱,无奈之下,袁鑫只能“连哄带骗”,“您放心吧,医保存折给我们,这事我们帮您办!”“大白”们很快凑齐了320元现金,送到了老人手中。袁鑫撒着善意的谎言,“钱给您取来了,您先用着吧,最近不需要出门,钱都够用了。”之后,每次订工作餐,袁鑫都会多订一份送给老人,他总跟老人说,“我们订多了吃不了,又不能浪费了,这份就给您吧。”老人这才接过饭盒,还“教育”袁鑫,“年轻人要爱惜粮食!你们天天来回跑,也要多吃点啊!”
“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袁鑫说,工作组建立了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求台账,帮助他们联系药店购药、线上医生问诊,安排专人每天主动问需,确保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老年人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的购买需求比较多,有的隔几天就需要再买一次。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买二三十种药品。”袁鑫说,有时候村民还会特意打电话过来道谢,让他也感觉心里暖暖的。
热乎饭菜送上门
双井街道富力城D区18号楼被划为管控区后,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居民吕先生慌了神儿,家里刚装修完,没米没面,无锅无灶,管控期间的日子怎么过?
吕先生位于富力城D区18号楼的房子是不久前买的,刚装修完。被管控的前一天晚上,吕先生到新家打扫卫生。打扫完卫生,考虑到天色已晚,他便留下来住了一晚。没想到,因为疫情,隔壁19号楼被划为封控区,周围的楼被划为管控区,吕先生回不了老房子了。
“虽然装修完能住人,但是灶具还没准备,不能做饭。管控14天,我不能顿顿吃外卖呀。”想到这些天的吃饭问题,吕先生不禁犯愁起来。
这时,得知吕先生难处的邻居刘大哥一家,主动伸出了援手。“管控期间来我家吃饭,保管饿不着。”邻居盛情邀请,一股暖流在吕先生心里流动。说归说,吕先生还是不好意思麻烦新邻居。
刘大哥一家却诚意满满,吕先生不来,他们就送饭上门。管控期间,刘大哥天天给吕先生送饭,包子、烙饼、鸡肉、排骨……变着花样送,没有一天是重复的。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吕先生心里还有一件担心的事儿。这个月底他的妻子就要生产了,他既担心处在孕晚期的妻子行动不便,生活上需要照顾,又担心妻子生产时不能陪在身边,因此有些焦虑。
了解到吕先生的担心,邻居刘大哥常找吕先生聊天,“没几天就解封了,算着日子肯定能赶上。你不着急,家里人才不会担心。”就这样,在邻居的不断宽慰下,吕先生的心情逐渐舒缓下来。
“多亏了刘大哥一家,很幸运遇到这样的好邻居,非常感动。等到解封了,我和家人一定登门致谢。”吕先生高兴地说,他和家人期待尽快搬到新家,和刘大哥一家做邻居。
心理疏导解烦忧
六里屯街道秀水园社区封(管)控后,六里屯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根据居民的就医、购药需求,成立了就医保障组,全力保障居民健康。考虑到封(管)控期间,人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就医保障组还专门设置了心理疏导小组,帮助居民疏导焦虑情绪。
在心理疏导小组中,有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社区封(管)控后,我们首先安排家庭医生主动电话联系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居民,叮嘱他们继续正常服药,尽可能放松心情,并定期电话随访。”六里屯街道就医保障组副组长王艳红介绍,“如果有突发情况,封(管)控区社区工作者会在就医保障组微信群反馈,我会根据情况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处置,或者由心理疏导小组介入。”
“管控区一位75岁老人情绪波动较大,还时不时哭泣,怎么办?”3月23日下午,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就医保障组微信群向王艳红求助,并同时发送了老人老伴的电话和其他相关信息。“先别急,马上处置。”王艳红回复道。
原来,当天这位老人原本要和老伴下楼做核酸采样,由于过度焦虑,老人的情绪开始大幅波动,嘴里还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老伴见状赶紧拨打了包楼社区工作者的电话,社区工作者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到了医疗保障组。王艳红通过电话沟通了解情况后,担心老人除情绪上的波动外,还会有其他病症,就安排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和一名全科医生穿上防护装备上门为老人服务。
上门后,全科医生首先为老人检查了身体,发现老人没有特殊病症,就由心理咨询师为老人进行了心理疏导。“我们到老人家里时,听到老人含糊不清自言自语,仔细分辨后,发现老人在说‘核酸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阴性’,如此翻来覆去。由此我判断老人应该是过度焦虑核酸检测的事情导致。所以我就从为什么要进行核酸检测,为什么要进行封(管)控跟老人讲起,还告诉老人,其居住的楼是管控区,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概率是极低的……”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老人的情绪慢慢平缓下来,嘴里也不再自言自语。第二天,这位心理咨询师还电话对老人进行了回访,发现老人状态平和正常。
得到心理疏导小组帮助的不仅有封(管)控区的居民,还有服务于封(管)控区的工作人员。“因为平时要经常和这些工作人员打交道,当我们发现谁的情绪有波动,比较焦虑时,我们就会主动多关心一下,多聊上几句,他们的情绪也就慢慢舒缓了。”王艳红说。
绿色通道暖人心
“谢谢你们的帮助,让我完成了送别父亲的心愿。”在高碑店地区花园闸社区,居民关先生夫妇向社区工作者们深深鞠躬,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
几天前的下午5点多,花园闸社区党委书记刘强的手机被震响,电话里传来居家观察人员关先生焦急的声音,“刘书记,我岳父在医院抢救,我们能不能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刘强心中一紧,连忙说,“您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让您不留遗憾。”接听完这个电话,刘强迅速向高碑店地区工委、办事处汇报。
正在沟通、协调时,刘强的手机再次响起,关先生说老人抢救无效,已经不幸离世,并询问是否能去医院送老人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地区办事处领导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请示了区里有关部门,并协调了医院所在的外区相关单位。
一通通电话,一张张书面材料,为了实现居民的心愿,工作人员对接、上报居民需求,沟通、协调、研判,寻求解决办法。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高碑店地区办事处决定按照社区防控特殊情况处理流程,对关先生夫妇启动“中断管控”措施,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关先生夫妇由工作人员陪伴,闭环前往医院送别父亲。
高碑店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彭飞提前与关先生沟通好前往医院的流程。同时,地区、社区工作人员连夜与医院协商探望事宜,并紧急调配防护用品、专车。“我们多方协调,联系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共同配合完成此次特殊的探望。”彭飞说道。
次日大清早,工作人员带上慰问品以及祭奠逝者的鲜花来到关先生家门口,协助关先生夫妇做好各项防护,专车将关先生夫妇送往医院。
彭飞告诉记者,关先生夫妇有两个孩子,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难过,关先生夫妇并没有告诉孩子们姥爷去世的消息,也没有带他们出门。关先生夫妇前往医院后,两个孩子还在家中,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送上爱心午餐,并陪伴至关先生夫妇顺利返回。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地区、社区工作人员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守护者,更是爱与温暖的传递者,全力帮助、温馨守护,让居民安心、放心地“宅家”抗疫。
(责任编辑:胡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