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谷区文明办
时间:2022-04-12东樊各庄村域面积7.9平方公里,常住户800多户,两千多人。村庄大、村民多,邻里的摩擦和矛盾也相对多一些。
针对这种情况,东樊各庄依托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大力探索乡贤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乡贤在价值引领、社会维稳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农村基层治理。
乡贤们充分发挥“四大员”作用
走进东樊各庄村委会,迎面就是挂着“老郭乡贤调解工作室”牌子的办公室,老郭是谁?
老郭名叫郭德喜,今年58岁,2005年起在村委会工作,2015年开始从事治保工作。以他为带头人,村里按“品行优、口碑好、威望高、热心村级公共事业、群众广泛认可”的标准,从老干部、老党员、老企业退休人员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群中挑选乡贤,成立了一支乡贤队伍。
这些乡贤正直、热心,在群众中都很有威信,他们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充分发挥“四大员”的作用,即助力矛盾纠纷化解的“和事员”、助力基层党建事业的“参谋监督员”、助力村内工作开展的“战斗员”和助力上级政策推广的“宣传员”。
以前的东樊各庄村环境“脏、乱、交通不便”,村党总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16名乡贤带头参与配合,作为责任人和监管人,按照沟清、道清、门前清、房后清“四清”标准,逐街逐巷带头进行整治,让东樊各庄村大变样,并获得“市级示范村”称号。
郭德喜(右二)和张立明(右一)为村民调解
到村民家中做工作
用百姓的“话儿”调解百姓的“事儿”
虽然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其实街里街坊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十分容易产生矛盾。
就在前不久,村里有一对街坊起了争执。其中一家要盖房子,他家觉得自己手上有文书就能盖,谁知街坊不乐意了,觉得他家的滴水妨碍了自家,再加上两家以往也闹过不愉快,这次矛盾升级,还差点动手打起来,幸好郭德喜和张立明在现场,两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偏不倚地说和,最终两家签下了协议,冰释前嫌。
张立明是村里的调解主任,他非常佩服郭德喜,用他的话说,只要郭主任出马,“没有拿不下的”。的确是这样,几乎每家人老郭都认识,见了面他总是先聊几句家常,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接下来再做工作也事半功倍。
像老郭这样,乡贤们利用自身对邻里矛盾掐得准、看得清的优势,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端公理”的做法,积极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用通俗易懂的百姓的“话儿”调解百姓的“事儿”,极大促进了东樊各庄村风民风的改善。
村民签下和解书
调解工作最难的是“一碗水端平”
乡贤们要让自己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也是有讲究的。就拿郭德喜来说,村里人叫他去家里喝酒吃饭,他从来不去,慢慢地,大家也都知道了“叫他叫不动”。
因为郭德喜觉得,如果是乡里乡亲请吃饭那没问题,都是情分,但是自己干着调解的工作,就不能去,如果去了心里就会觉得有亏欠,工作也不好开展了。
事后,有村民向他表示感谢而请客,他更不会去,他常说:“这是我的责任,我们干的就是这个工作。”
不论是饭点还是周末,老郭都是随叫随到,甚至一次凌晨2点,他还在做村民的心理疏导工作。
人们也从内心里信服、敬重他。郭德喜却说,做这个工作“太伤人”,很多时候都在用自己的人情和面子,如果是皆大欢喜的局面还好,如果稍微有一家不满意,不免就会对他有一些怨言。但既然做着这份工作,就责无旁贷。
郭德喜不仅自己做好调解,还积极地做好“传帮带”工作。去现场时,他都会叫上张立明,让他得到历练,同时将自己“勤登门,善谈心”等秘诀悉数传授。
有事找老郭,有事找乡贤,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力求有事不出村,“老郭乡贤调解室”有效地维护了村里的和谐稳定,进一步改善了家风、村风。
目前,东樊各庄正加快推进党建引领、宣传教育、平台搭建、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让乡贤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让村民真正地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