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1-12-09在“崇文争先”理念的引领下,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整合并充分发挥东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通过新视角讲述、多平台联播,沉浸式体验、全区域联动,多主题覆盖、全方位展示等方式,多措并举构建非遗文化的普及传播矩阵,着力打造“非遗之城”。
非遗智造局——新视角讲述非遗故事
策划推出的全镜见证非遗传承人真实情感的系列短视频《非遗智造局》,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多平台联动播出。系列短视频以微记录片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视角,真实记录下身边那些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观众随镜头一同感受非遗之美。
《非遗智造局》系列短视频共10期,目前已上线7期,全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800万次,在制造非遗新热点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新华网、腾讯、新浪、网易、搜狐等媒体,均对《非遗智造局》系列短视频进行报道,北京文艺广播FM87.6邀请出品及主创人员进行专访。
心手相传——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组织开展“赓续民族瑰宝 打卡非遗之城”——2021年东城区非遗“心手相传”系列活动,以非遗文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为目标,整合区域内18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文化园区和企业资源,免费提供一千多个名额,联手打造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活动,为公众提供走近非遗、感受非遗、了解非遗的机会。作为活动的特别环节,参与者可凭打卡照片前往故宫主题邮局,制作专属的个性化明信片,创新的“非遗+”多元化融合,紧跟时代脉搏增强体验感,焕发非遗的新活力,融入传承的新动力。
景泰蓝制作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京式旗袍制作技艺......这些大家熟悉或不熟悉的非遗项目都涵盖其中,活动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参与者们的热情关注,报名系统开通首日,率先推出的8场次活动名额即被“秒杀”,随后周末两天的场次也全部爆满。活动不仅让非遗打卡照风靡朋友圈,更是掀起了“非遗之城”的打卡热,活动信息在中国日报网、北青网、百度、知乎等平台发布首日,阅读量就超过了30万次。
非遗传习——系列主题化非遗呈现
以东城区非遗传习中心为窗口,提出“非遗理想家”概念,采用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的双线双轨模式,结合“玩转国庆‘家’年华”“中秋雅集”“非遗戏曲月”“非遗美食月”“非遗新生代”“当非遗遇见冬奥”等不同主题,面向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主题公益活动。
传习中心自今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推出展览展示、体验互动、传习讲座等各类受众广泛、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175场次,累计参与者逾130万人次。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的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特别是中国日报海外版,面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华民族瑰宝,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感受来自遥远东方的“异域风情”。
资源平台——存续展现非遗记忆
积极探索多领域合作模式,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开展专业项目合作。双方签订《全面合作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书》,就非遗档案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设非遗实习课程、联合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等方面深入合作,将非遗文化根植于校园,促进非遗焕发新活力。
目前,与校方合作“北京声影档案”课程,已将北京绢花、北京蒙镶技艺、老北京叫卖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口述史录制纳入其中。近期,双方还将合作启动东城区非遗资源展示平台建设等项目,对历年来非遗普查数据及保护工作成果进行科学整理,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数据化呈现,为关注和喜爱非遗、希望更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人们提供便捷的新渠道,为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展示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