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延庆区创城办
时间:2022-03-14“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对于身在赛区服务保障冬奥的段学锋来说,2022年3月10日11:56,这个时间他将永远铭记于心。冬残奥会赛事正在紧张进行,段学锋突然接到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一时间他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情绪。因闭环保障冬奥,他未能在父亲临终前见上最后一面,这对段学锋来说,是人生最遗憾的一刻……
59岁的段学锋是家里的老大,已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服务保障冬奥会奋战了近50个日日夜夜。二弟也远在新疆支援建设,只有三弟一边照顾体弱年迈的母亲、一边处理父亲后事。想到这里,心如刀绞的段学锋潸然泪下……
段学锋是延庆区融媒体中心的资深记者,从1994年至今,从事记者工作已经近30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新闻“老兵”。他曾拍摄过延庆区的历史变迁、城市记忆;也曾花费5年时间,行走近5万公里,为362位长城下的老兵留下珍贵红色回忆;还用镜头书写了“世园日记”,完整记录了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从无到有。当延庆遇上冬奥,他自然不愿错失良机,想把这难得的大场面装进相机。
图为段学锋在冬奥延庆赛区工作中(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冬奥会筹办之初,段学锋就义不容辞投入到工作当中,用相机记录下“雪飞燕”“雪游龙”一天天的变化和相关测试赛中的精彩瞬间。随着冬奥会正式开幕,他担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宣传副经理一职,参与新闻宣传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坐落于延庆小海陀山上,海拔2000米左右,几乎就在小海陀山的山顶,温度最低时能达到零下三十度左右,干粮被冻得硬邦邦的,矿泉水也早已结成了冰块,各种摄影设备常因电量短缺而无法开机。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段学锋依然每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寻找着最佳的拍摄位置。很多时候,呼出的热气会在口罩里结一层冰再被融化,如此循环往复导致呼吸不顺畅,对体能也是一个考验。
除了需要克服彻骨的低温,拍摄体育赛事本身也并不容易。冬奥会赛程密度大,一整天都待在山上是常有的事。很多比赛准备时间漫长,真正开始之后完赛却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为了拍到赛中精彩的一刻,段学锋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并根据比赛内容提前构思好选位、角度,调整好相机参数,尽最大努力保证图片质量。
在2月10日的高山滑雪男子全能比赛日,段学锋早上4时50分起床,不到7点就到了场馆。全能比赛相当于两场赛事,中间涉及转场,时间紧任务重,中午只来得及吃一碗泡面。比赛结束后,还有新闻发布会、换乘缆车、协调班车等情况,到达住宿酒店已是午夜,休息几个小时,段学锋又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当中。
完成拍摄之后,段学锋经常会选取一些图片发到朋友圈里。在他的镜头里,既有身姿矫健的运动员,也有加油呐喊的热情观众、贴心服务的志愿者和时刻保障的工作人员。临近冬奥会闭幕时,他也发了一条朋友圈并配文写道:“不管是霞光红还是天霁蓝,精彩纷呈的冬奥会,有运动员的奋勇拼搏,也同样离不开这些幕后人员的周到服务和精细保障。所有为冬奥会默默奉献的人,都值得敬佩和赞美!”
用镜头记录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宣传副经理,段学锋要为注册记者提供必要的服务,如记者采访的流线、媒体班车的发车时间以及摄影点位的分布等等。段学锋不断学习,将冬奥相关知识和场馆布局熟记于心,从每件小事做起,让所有中外记者在高山场馆都有家的感觉,各种采访全程无忧。
在段学锋奋战在新闻一线、冬奥赛场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因心率衰竭在ICU的手术台上接受抢救。当老父亲病逝,他还在冬奥延庆赛区,无法料理后事……
8年时间里,段学锋克服重重困难,拍摄赛区原貌、场馆建设、延庆运行中心相关工作活动、京礼高速建设、京张高速建设及冬奥会相关领域和赛时比赛的图片约20万张,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
冬残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段学锋同样脚步不停,他会继续端起相机,寻找到最合适的参数和角度,不但传播出那些让人震撼的时刻和令人动容的拼搏精神,也书写着自己的“老兵传奇”和冬奥故事。(延庆报)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