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2-04-12近日,北京市委政法委、市委平安北京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表彰2017-2020年度平安北京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对全市100个单、200名个人予以表彰,房山法院长沟人民法庭负责人辛崇增获评“平安北京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辛崇增,男,1980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08年7月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曾在长沟人民法庭、民三庭、长阳人民法庭、窦店人民法庭、行政庭工作,现任长沟人民法庭负责人。
因工作表现突出,2020年,辛崇增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被评为“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北京法院十佳速裁法官”“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其审判团队获“北京市法院优秀调解速裁团队”“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勤耕耘 急先锋
辛崇增是房山法院有名的“急先锋”,无论严寒酷暑,他不是急行在送达路上,就是在勘验现场,数十万公里的办案里程,记载着他的辛劳与付出。
在推行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机制过程中,辛崇增被委以重任,开启了他的速裁法官生涯。在这个岗位上,他既要审结全庭70%的案件,还肩负指导调解员办案的任务。面对挑战的辛崇增斗志满满,从团队管理创新入手,建立起速裁团队与驻庭调解员团队调裁一体化办案模式,有效提升了办案效率。
从事速裁工作三年,辛崇增法官结案6200余件,居房山法院结案首位,连续三年结案位列北京市法院业务口前百分之六以内,2019年审判综合排分居全市法院前百分之十。
因工作成效突出,他被授予“北京法院十佳速裁法官”荣誉称号,其审判团队也获得北京市法院“优秀调解速裁团队”荣誉称号。
善思考 谋创新
辛崇增是一个爱思考,善归纳的人,他总结出“望”“闻”“问”“切”四步调解法,即通过观察双方当事人言行(望)、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闻)、询问查证案件事实(问)、寻找调解切入点(切),依法优质高效调解案件。
在他审理的三起涉辖区重点工程建设的房屋买卖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抗非常激烈,而案件结果可能影响到重点工程建设进程。
接到案件后,辛崇增及时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了解案件审理困难的原因,耐心听取当事人的心声,疏解抗拒情绪。一个月十余次谈话,每次谈话三个多小时,难的不是每次语重心长后的口干舌燥,难的是几个当事人情绪的反复和家属的不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灵活运用四步调解法以及一系列耐心细致的工作,辛崇增法官最终平复了三位被告的对抗情绪。
三个骨头案被他硬生生地“啃下来”,原被告在友好的氛围中达成调解。三名被告还送来锦旗:“诉讼调解的大师、构建和谐的楷模”。
因为审判质效成绩优异,辛崇增被授予“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称号。
守公正 暖人心
熟悉辛崇增的人都知道,他看起来像一个不拘小节的硬汉,但实际上耐心细致,是一个十足的暖男。
他承办的一起财产损害赔偿案件的当事人王大娘,曾因其他事件有过极端行为。为了真正帮助到王大娘,辛崇增每次都跟唠嗑一样给王大娘聊法律、解心结。
为了案件的公正处理,他多次外出调查取证,其中辛苦和付出,王大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人家握着他的手,嘴里不停地唠叨着“凭你这个人,我信你”!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辛崇增说:“老百姓教给我的道理,是做人要淳朴善良,做事要脚踏实地,我必须当一名好法官,时刻为老百姓着想。”
为方便辖区群众,辛崇增将“法律义诊”发展为长沟人民法庭司法为民的特色品牌,带领法庭干警深入辖区开展“法律义诊”,为山区百姓送上“零距离”的司法服务。
勇担当 善作为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辛崇增法官以高度的使命感积极投身社区疫情联防联控一线。他第一时间向院机关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在春寒料峭之时请战到房山区阎村镇小十三里村村口的一线防控点值守14天。
积极响应“周末上一线 值守做贡献”志愿活动,主动与所在社区党支部联络,落实党员“双报到”,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参与社区防疫执勤。
测温、登记、检查证件,他一丝不苟;宣讲防控要求,讲解防控政策,他不厌其烦。在值守中,他遇到一位情绪激动,拒不配合检查备案的返京女士,辛崇增法官耐心地向她做政策解释,安抚其情绪,并联络居委会说明相关情况,最终妥善安置该女士进行居家隔离,化解了潜在的疫情风险。
疫情期间,为减少人员聚集,辛崇增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审理案件,保证审判工作不停摆。辛崇增法官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成功调解了房山区首例涉疫情租赁合同案,还成功调解了三起当事人在内蒙古的劳务合同纠纷等涉疫情案件。
辛崇增就这样奔波于下沉的村口、社区的检查岗、周末的小区大门及“云法庭”四点一线中,为全力以赴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辛崇增法官扎根审判一线十四年,兢兢业业,扎实肯干,创新审判工作方法,打造调解、速裁一体化办案团队。
坚守条件艰苦的派出法庭,与乡镇党委政府、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多方联动,构建层级化、网格化的纠纷化解机制,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化解乡土纠纷,诉源治理成效显著,为首都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用日复一日的热爱和坚持,守护着对法律最初的信仰,用对法官职业的热爱,铸造对公平正义的无限追求!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