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朝阳——讲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8-11-01

  立交桥 见证城市发展

  讲述人:王晨

  安贞街道裕民路社区居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裕民路社区居住,见证了周边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朝阳区的很多立交桥的建设,让他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事件:

  改革开放40周年,城市处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立交桥上鲜见车辆穿行,俯瞰立交桥,四面低矮的楼房尽收眼底。如今,立交桥上的公路修缮得宽阔平坦,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四面八方的高楼更是拔地而起,绿化也做得愈加完善。

  桥是什么?《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在安贞街道裕民路社区住了30多年,家附近的几个桥的变化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最有名的桥——安贞桥。安贞桥是1985年建的,1990年第四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的时候歌手蔡国庆演唱了《北京的桥》,歌中唱道:北京的桥啊,千姿百态,三元桥蝴蝶那个飞天外,安贞桥明珠绕呀花台……通过电视这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

  1991年,我去黄山玩碰到了两位浙江来的游客,其中一位说你们北京有很多桥啊,我一听很纳闷,“你没去过北京,怎么知道?”后来一想他可能是听过这首歌。

  更名的桥——安华桥。安华桥建于1988年,原来叫双北桥,但后来改为了安华桥。安华桥北面的路叫北辰路,桥南叫鼓楼外大街。以前是没有这两条路的。桥南是居民区,桥北是农田。桥建好,我去鼓楼不用绕小巷了,比原来快了、好走了。安华桥往南是钟楼、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天桥、永定门,安华桥往北是国家奥体中心、中华民族园、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玲珑塔、奥运五环塔和正在建设的国家速滑馆、亚投行总部大楼,安华桥连接的是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断头桥——健安西桥。健安西桥位于裕民中路的北口是个很不起眼的桥,1985年就建好了,奇怪的是桥的北面一直写有路不通行,直到2008年才把一些房子拆除,打通了和北辰西路的联络,并通了5路公交车,方便了附近的居民出行。

  健安西桥下是元大都的护城河,俗称小月河,小月河的两岸是元大都遗址公园。桥的东面有一处景观叫海棠花溪,每年四月海棠花盛开的时候,这里花如海人如潮。1983年我去过一次那里,但又脏又破,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直到1988年,朝阳区政府修建了元大都遗址公园,我又去了一趟,优美的环境让我对那里的印象大大改观。

  最古老的桥和最窄的桥。最古老的桥是茶塘桥,建于康熙35 年(1696 年),是2004 年从浙江景宁县迁到民族园南园的。

  最窄的桥是民族园北园的民族吊桥,只能一个人通行。民族园南园和北园原来是大屯公社北顶一队、二队的农田。

  前几天我看了一张1984年马甸路口的照片。1983年我第一次到裕民路的时候就是从这个路口过去,于是我跑到原地照了张相,把两张照片一对比发现变化真大呀。路口的红绿灯变成了马甸立交桥,京昌公路变成了京藏高速,三环路变成了城市快速路,公交车变成了空调车,还多了出租车和私家车,多了一条从北三环通往京藏高速的匝道。老照片的左边房子没了,变成了马甸公园,右边原来是裕民果园和红庙村现在变成了裕中西里小区。

  今年是我搬到裕民路社区的35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我见证了村庄农田的消失,见证了一条条道路修建起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立交桥耸立空中,这是几十年来朝阳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缩影。我相信,迎着明天的朝阳,明天的朝阳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日子越过越红火

  讲述人:郝淑英

  今年72岁,退休前,在朝阳区老干部局工作,退休后,回归社区,在社区成立了银龄助老理发队,现在是东风地区石佛营西里社区老党员先锋队队长。

  事件:

  从小平房到楼房,从三里屯到东风,从东三环到东四环,大到住房,小到生活必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老朝阳人见证了居民节节高的日子。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双桥农场工作,带着两个孩子住的是单位分的只有12平方米的排子房。

  1980年,我被调到朝阳区委工作,住在三里屯幸福三村,全家四口人吃住都挤在两间24平方米的小平房里。说是两间房子,其实只有一间是正规房,才11平方米,而另外一间是搭建出来的。家里没有自来水,用水要用外面的公用水管子接,然后用塑料桶往屋里提,周末的时候街坊邻居都出来用公用水管子洗衣服。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睡觉用的是一张铁管焊的双人床。起初家里连电视机也没有,后来还是托朋友用票买了一台12寸昆仑牌黑白电视机。

  这台电视机可是我家的宝贝,为了防止丢失,白天都把电视锁在大衣柜里,到晚上的时候再打开柜子门看电视。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个让人烦心的煤球炉。冬天的时候没有暖气,只能用煤球炉取暖,每次一捅炉子一续煤球,满屋子乌烟瘴气,浑身是土。

  1997年底,我在石佛营西里社区分了一套房子,我家住在7层,从此告别了小平房的生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当时社区大多是五六层的矮楼,高层楼房只有四栋,周边也没有什么生活配套设施。马路只有8米宽,公交车只有350路一趟,是从东大桥到东坝。

  小区里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没花没草没公园,更甭提健身器材了。站在楼上往西看,一眼就能看到兆龙饭店,往北看,是辛庄、豆各庄村的一片农民房。

  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这里就是个大农村,还有人根据当时的情形写起了打油诗:“风起满屋土,雨后一身泥,出门没公交,散步无路走,环境脏乱差,入夜黑如漆。”这首打油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在那个时候,能住楼房尤其是高层的楼房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拿我家来说吧,住进了楼房,铁床也换成了席梦思。如今,家里购买了两台双开门的大冰箱,50寸电视机也有两台,微波炉、电暖气、热水器、电话、手机、电脑样样俱全。出门游玩的时候除了照相机还带着录像机,回来做成视频慢慢欣赏。

  再说说我住的小区,建设规范了,管理精细了,治安更加安全了。高楼如雨后春笋平地而起,曾经的辛庄、豆各庄村的平房也已是高楼林立,成了高档的泛海国际小区。

  石佛营西里社区也发展成了花园式小区,小区内建有2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广场四周种着桃树、松树、海棠树、银杏、梧桐树等树木,树下绿草如茵。园中种有月季花、迎春花等花卉,真正做到了黄土不见天,三季见花,四季常绿。广场的空闲地方还安装了乒乓球台、单杠、象棋桌等多种健身器材,深受居民们欢迎。

  广场内还有个休闲长廊,供居民聊天、乘凉,每月22日上午,我们成立的银龄助老理发服务队在长廊下,免费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理发服务。

  回头再看看交通情况,小区北门旁边是豆各庄路口西公交站,白天晚上共有19趟车经过这里,北到顺义、望京,西到海淀巴沟,东到通州、燕郊,南到垡头、大兴,马路也变成了机非分离的宽阔马路。现在,公交车站旁正紧锣密鼓建造地铁3号线,预计2020年通车,这一切都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弹指一挥40年,回头却不见从前。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里,中国逐梦前行,砥砺奋斗,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我们社区的变化,只是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变迁的一个小缩影。未来,我们的国家还将更富强,老百姓的日子也将越过越红火。

  阅读体验新时代

  讲述人:白衍吉来广营地区居民,原哈尔滨广电局局长。

  事件:

  从四十年前的纸媒时代到如今的全媒体数字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阅读者并在报社、广播电视局工作了几十年的白衍吉,经历、见证、体验了不同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对象的巨大变化。

  我是一个读书人,阅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阅读故事,常常令我回味、激动和欣喜。四十年前还是纸媒时代:书籍、报纸、杂志占据主流。而如今是全媒体数字网络时代:计算机、阅读器、手机成为主导。由此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根本性的变革。

  阅读场所的更替变迁

  四十年前,我所在的报社大楼是松花江畔最高的建筑,报社的工作条件非常利于阅读、写作和工作。当时,报社成了我重要的阅读场所。报社7楼阅览室兼资料室,是我几乎每天都要去阅读学习的地方。

  现在,书店阅读成为我主要的阅读场所,书店是我阅读最喜爱的地方。我特别喜欢哈尔滨的新华书城、北京的亚运村书城,除了离我住处近,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规模大、书籍多,摆布合理,有浓厚的阅读氛围。

  两座书城不仅文化气势恢宏,而且阅读环境人性化,那里有“书吧”可以喝茶休闲阅读,就是普通阅读者也有免费的座椅和书桌。我每年在书店阅读的政经类、文史类和文学作品等总有上百本书。

  家里的阅读条件也成为我阅读感受发生变化的一个表现。

  四十年前,我们一家四口人住在妻子所在大学的“筒子楼”里,当时的阅读场所就是我们的卧室。屋子中间用两个大书架隔起来,一侧作为卧室,一侧作为我的“书屋”。1988年,我的书房有了新变化。我有一间22 平方米的大居室,因进屋房顶有一道过梁,于是借势造屋,形成了一个3平方米多的“屋中屋”,我把两个原来的大书架放进去,直接房顶,形成以书为壁、以书合围的庄严气氛。至此,我的书屋兼卧室正式定型。

  现如今,我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书屋。16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为我阅读、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我每天都在这里阅读,好像总也阅读不完,欣赏不够。

  阅读媒介的技术革命

  曾几何时,建立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上的数字出版,成为了现代印刷术以来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不仅改变了纸质印刷出版的形态,从而也改变了人们学习阅读的方式,满足了个体阅读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阅读者和从业者,我见证了从铅与火到激光照排,从传统报社、电台、电视台到智能报业大厦和智能广电大厦的飞速变化。如今,互联网成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第四媒体。一张网络看天下,一部手机全阅读成为时尚、现实。当然,纸质与电子、印刷与数字会长期共存、交融、互补和搏弈,多种选择的阅读会更全面、理性,避免简单、滞后、负面和碎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大方正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电脑排版系统,震惊了世界,中国印刷出版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并很快进入了新的业态。青岛日报社较早实现“告别纸和笔、铅与火”,实现了电脑写稿并排版。我曾带队专程到北大方正和青岛日报社学习。不久,哈尔滨日报社采编、印刷、出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如今,无论在哈尔滨,在北京,还是在其它地方,我每天都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读杂志,当然随身随时随地离不开智能手机。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我阅读、获取、分辨、梳理各种信息的电子平台。

  生逢其时,感恩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虽已过古稀之年,但身心健康,生活充实,阅读、写作、旅行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吴思)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