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1-16如何破解老人们的烦恼?2018年5月,西长安街街道建成的六部口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找到了答案。社区养老驿站以“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为核心,构建起了养老服务“一张图”。在此基础上,以老人需求为核心,为老人建立服务档案,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套餐,配备“养老管家”,真正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的精准服务。
西安福胡同的朱品灼老人处于半失能状态,根据这一特点,社区养老驿站为其定制了精准的夏季服务套餐:每周定期助浴一次,每月定期按摩两次,不定期进行老年自我保健指导,每月和老人及子女确认服务套餐内容。精准化的服务切实解决了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套餐式的服务内容也减轻了子女找寻各类养老服务内容的工作量,极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智慧养老平台已汇集辖区内5600多位老人的基础数据;为673名老人提供了入户健康体检服务,并全部形成互联网电子健康档案;以服务失能老人为重点,为87名老人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
在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的同时,2018年10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又推出了老年人健康远程智能监测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内30名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以及部分独居失能老人提供服务。该项目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密切关注孤寡及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社区养老驿站则通过系统和人工服务的方式,提醒老人自己和子女多多关注老人的健康情况,同时提供上门帮扶服务。
“我是糖尿病慢病患者,以前我都跑到社区门诊测量,但是数据老是记不住,孩子问起来我也说不清楚。现在有了智能远程监测可就方便了,在家就能自己测量。”六部口社区居民王树霞说道。
老年人健康远程智能监测服务项目自启动,已经收到各类异常数据报警共87条,系统自动进行报警等级判断,对于高危报警,系统自动向老人紧急联系人推送告警信息,提醒其及时和老人取得联系,关注老人健康。
通过人口数据分析,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老年证、残疾人证、残疾人一卡通、低保卡等“送证上门”服务;在新壁街6号院试点人工智能识别门禁改造项目,以便维护小区安全管理……如今,大数据正在加速渗透到西长安街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各个层面均有体现。
记者了解到,街道目前正在进行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四期建设,通过科室与科室间、科室与部门间、科室与办事大厅间,实现街道、社区利用大数据推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从而更好地助力解决民生热点难题,让西长安街地区的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