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19-02-28引入优质文化资源,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近日,朝阳区首个村级文化馆在金盏乡东窑村文体中心挂牌,让该村焕发出了新活力。
位于东五环外、温榆河西岸的东窑村是朝阳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历史上主要为农耕经济,曾因有砖窑厂而得名。近年来,伴随着朝阳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窑村成为待拆迁村。
“我们村辖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80余人。近年来,村民主要依赖房屋出租为生,村里闲散者占比较多。”东窑村党总支书记张健告诉记者,为丰富村民生活,凝聚力量搞好村域建设,东窑村先后成立多支文体队,将村民聚了起来。
腾退上楼,村转居,是东窑村未来必须要走的路。人凝聚起来了,如何提高村民素质和自治能力,为以后的村庄社区化铺路呢?张健带领村干部四处学习取经。
2018年,根据区文化委有关“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朝阳区文化馆“文化居委会”与东窑村展开密切的文化合作,开展乡村艺术治理实验,先后启动了“铜帮铁底温榆河”照片展、整理乡村口述史等文化项目。每项活动都与村民密不可分、与村落建设息息相关。
“这也是‘文化居委会’从城市走向乡村,推进村域文化治理的一次尝试。”朝阳区文化馆“文化居委会”项目负责人肖丹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在这里尝试探索村民文化自治新路径。”
201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东窑村文体中心建成后,一度成为周边群众热衷的健身娱乐场所,村民在此打球、跳舞等。但其利用率还是远远低于期望值。
“我们就想借机把文体中心打造成一个居民自治的开放性文化场所和村民教育的平台。”张健告诉记者,为此,在朝阳区文化馆的帮助下,“一米美术馆摄影展”、“铜帮铁底温榆河”展、老电影展、河北武强年画“门神”展等相继举办,专业院团的精彩演出也引入该村,让原本有些寂寥的文化中心热闹起来,也让这个与文化不沾边的村落,渐渐有了文化味。
文化馆挂牌后,周边群众不仅能够不出村就能看到优质的展览和演出,也可以免费使用这里的场所,排练、参观、学习等。张健告诉记者,“我们实行打卡制,村民可随时享受这里的文化资源。这里没有管理员,每个村民都可以是文化馆的管理员。”
“文化馆里好东西越来越多了,我有空就带孩子来看书,看看展览,有时和姐妹们来跳舞、唱歌。”村民张阿姨说,“这个文化馆就象是我们自己家的一样,随时需要随时来。”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