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5-20座落在新街口街道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里屹立着李大钊和鲁迅两座校园塑像。家国情怀、民族责任与社会理想,在这所学校师生中不断传承,甚至还影响着整个辖区,更多师生。
1919年至1923年,鲁迅居住于八道弯胡同十一号,2015年,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迁址赵登禹路8号,将其修缮、保存于校内。自此,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理念。
青年党员导师杨宗蓉回忆了刚进校的情景:“进校第一天,学校就组织我们学习李大钊思想,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大钊提出的‘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有志者事竟成’的办学宗旨。学校还组织我们去李大钊的陵园祭扫,带领我们去李大钊故居参观,让我们走近李大钊,感受李大钊生活的时代背景,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把爱国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学生。”
在学校里每一个年级都有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支委几乎都是青年党员。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青年党员导师的带领下,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研究鲁迅思想的“立人讲研团”和研究李大钊精神的“青春讲研团”,带领学生们研究、挖掘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
“我既是学校的高中部语文老师,也是八道湾纪念馆研究员。”杨宗蓉说:“在研究李大钊和鲁迅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
为了研究李大钊和鲁迅精神,学校专门成立了两个讲研团。“学生们自己写讲解词,写完后又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再讲解给大家听。这些学生理解了很多李大钊思想、鲁迅精神,可以生动地讲解出来,在我看来,这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学校特聘鲁迅研究专家荣挺进说。
学校相关领导介绍,“我们成立讲研团的目的一是为了讲,二是为了研。讲完后研,研完后再讲,不但自己明白了、相信了,也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讲研团。”
李伯犀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我认为李大钊青春观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帮助和指导,这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的非常好的机会。”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区,我们通过挖掘红色基因办教育,李大钊和鲁迅分别是革命导师和新文化运动先驱,他们始终不变的家国情怀、民族责任与社会理想,正是中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的最佳滋养。”相关管理人员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将‘青春’课程和‘立人’课程作成线上的课程,辐射到街道辖区、西城区、全市甚至全国。”
新街口街道学区理事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成立的‘立人讲研团’和‘青春讲研团’极大丰富了新街口学区的文化教育资源,也为丰富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新的途径,新街口学区理事会将积极配合学生讲研团的活动,在学区理事会成员单位中,尽全力为讲研团搭建平台,使其更富有成效,富有意义,将青年团体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承、延伸。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