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西城:“不起眼”美食里的匠人精神

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7-17

  “南宛北季”的烤肉、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鸿宾楼的红烧牛尾……提起咱西城老字号的这些“看家菜”,很多老饕如数家珍,从食材的选择、切工的讲究到烹饪的火候,无一不是美味的要点。其实,老字号众多菜品中,不仅镇店名菜里饱含着烹饪大师的用心,即便那些“不起眼”的美食,也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它们也许是小吃店外卖窗口的一只扒鸡,也许是应季热销美食冷面的一碗汤,甚至是羊肉泡馍里售价仅一元的白馍。

  100只扒鸡每天“秒没”

  “神秘配方”一分为二

张师傅(左二)每天都要来到外卖窗口,看看顾客对扒鸡有没有意见

做扒鸡的“秘方”

  每天清晨7点来钟,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的外卖窗口总是人头攒动,不知原因的行人经过都纳闷得很:“这是抢购什么呢?”凑近一看会发现,排着队的大爷大妈都在买扒鸡。如果好奇心驱使下也“买一只回家尝尝吧。”保证您不后悔。不仅因为好吃,而且是“赶上了”。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经理石毅告诉记者:“不到中午,每天新出锅的100只扒鸡就会售罄,特别是周五,想吃这口一定早点来。”

  西城区的老字号护国寺小吃拥有50多家连锁店,但唯独地安门店的扒鸡最受欢迎,好多忠实顾客反映:“真的不一样,这儿的扒鸡特别好吃。”据石毅透露:“配方不一样,这里是已经消失的‘白塔寺扒鸡’店的老方子。”

  原来,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公私合营刚刚开始,石家庄没有正宗好吃的烤鸭,就向首都北京学习烤鸭技术,作为回馈,石家庄马家扒鸡的“秘方”送来了北京,有了这张扒鸡“秘方”,才有了白塔寺扒鸡,当时也是受到很多消费者喜爱而热销的扒鸡店。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白塔寺扒鸡店腾退,这一只好吃的扒鸡,就走进了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

  地方变了,但味道却没有变,因为扒鸡“秘方”代代相传。更有意思的是,这不是1张“秘方”,而是2张“一半配方”,分别保管在专门负责烹制扒鸡的张云喜师傅和地安门店的会计手里。作为该店经理,石毅却完全不知道“秘方”里有什么,可见被两位“传人”保护得有多好。张云喜告诉记者,每次他和会计会分别配足40天的用量,为了不透露秘方内容,还会分开几家店采购。

  每天中午1点,张云喜就开始烹饪第二天要卖的扒鸡了,将2斤3两至2斤半的半散养鸡一只只洗净、撒盐,过油炸之后,放进特制的大锅,锅里正是“秘方”调配好的老汤。大火煮开后,要小火炖7、8个小时,到晚上8点左右才能关火,但扒鸡不出锅,要在这个有保温功能的锅里闷至第二天清晨6点。每天6点前,张师傅就要上岗,将锅里的100只50摄氏度左右的扒鸡捞出,放在干净的餐盘里,就可以上架销售了。也就是说,您7点左右来买扒鸡,还是带着余温新鲜出炉的,怪不得老顾客都在这个时段来买扒鸡。

  不过张师傅认为它美味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锅老汤。“我16岁来地安门店跟着师傅做扒鸡就是这锅汤,从来没换过,只是每天加清水和配料,这锅汤比我的工龄还要老。”

  经理石毅还特别提醒大家,为了健康,店里的扒鸡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顾客买回家一定要当天品尝,不然味道和口感就会大打折扣。

  冷面美味延续75年

  一滴酱油都要精益求精

李福不定期的都要检查冷面汤,39年始终如一

冷面味道好不好,关键就在这碗“汤”

取面窗口总是最“热闹”的

  京城又到了骄阳似火的月份,西四北大街181号的华天延吉餐厅西四总店又排起了长队。队有多长?从最里面收款台排到门外那么长。“每天下午3点,午饭高峰才算过去。”经理李福告诉记者。一碗冷面到底要多美味,才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1980年来到延吉餐厅的李福,已经在这工作了39年。去年底,他和一众老顾客共同庆祝了华天延吉餐厅75岁生日。传承75年的美味不能变,虽然不再站上灶台,但隔三差五,李福得尝尝冷面汤,品品冷面的面条。

  很多老顾客说吃了几十年,味道没有变。但李福总是实在地说:“是基本没有变。”75年间,各种食材更新换代,要保持原来的味道,需要一个个“校准”,而大碗冷面18元的平民价格又要求控制好成本。为了同时满足这2个要求,光是酱油,李福跑遍了京城,甚至祖国各地。

  李福告诉记者,延吉冷面讲究“一口三味”,即:酸、辣、甜,还要有“三色”:红、黄、绿,分别是辣酱、面和菜。冷面汤既包含了三味,也影响着三色,决定了冷面好吃与否的大半,冷面汤里的酱油更是重中之重。

  李福清晰地记得,1997年,他发现制作冷面汤的酱油味道突然不对了,为此,他找到离得最近的位于德胜门附近的酱油三厂,发现由于榨油工艺的提升,酿制酱油的原料从豆饼变成了豆粕,也就是可利用榨油的部分变多了,剩下酿酱油的部分变少了,而且是少了好多,那酱油味能不变吗?

  李福不甘心,又去了几家酱油厂,最后甚至找到了位于双井的酱油总厂,一位姓张的副厂长告诉他,过去运豆饼都用大卡车,现在运豆粕就来个小面包车,总厂也如是。

  “那我们自己‘改造’酱油。”为了保持冷面汤的美味,延吉餐厅自己炒黄豆,倒进酱油缸里浸泡超过24小时来增加酱油的香味。这个费工费料的“笨办法”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李福还去过外省市找酱油,在山东终于找到了豆饼酿造的酱油。

  最近几年,在不断与酱油生产商的沟通之下终于有了突破,北京的金狮酱油终于有了符合华天延吉餐厅需求的品种。

  也许您会注意到,咽下“一口三味”的冷面汤,嘴里久久不散的是芝麻香,原来,店里的白芝麻2、3天就要炒一次,以保证新鲜的纯正香味。

  每日手工制馍近千枚

  个个“金圈、虎背、菊花芯”

宋师傅(左)看到徒弟熟练掌握做馍的手艺,心里就踏实了

到了节假日,做馍的数量要翻倍

刚出锅的羊肉泡馍香气四溢

  “天热去老西安吃泡馍是不是人少一点?”答案是否定的。夏至前一天,记者在午饭时间来到位于新街口南大街的老西安饭庄,不仅电烤羊肉串的外卖窗口排着大队,一层散桌也是座无虚席。排队在柜台买上一碗羊肉泡馍,发现柜台还贴着“温馨提示”:单买馍不外卖。

  老西安饭庄经理白穆沙向记者透露,馍不贵,一元一个,但是供不应求,所以才谢绝外卖,总有客人问,干脆贴出“君子协定”。

  您别小看一个馍,虽然老西安招牌菜泡馍更多的滋味来自于泡馍的汤,但这只含面粉和水,没有任何其它成分的白馍全部出自手工,即便吃泡馍的“淡季”当下,每天也要烤制七八百个,而且个个“金圈、虎背、菊花芯”。

  专门负责烤馍的老师傅宋繁荣告诉记者,做馍的面要“半烫面”,既不是凉水和面,也不是开水,而是80度左右的热水。多年来每天和馍打交道,几乎凭手感就能分出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面团,擀成面饼,整齐码在操作台上,入烤箱前还要在每个面饼的中心戳一下,防止烤制过程中饼内空气膨胀。这样放入烤箱后,和烤盘接触的面会有“金圈”,另一面由于手工制作,每个凹凸纹理都不一样,焦黄色随机出现,神似“虎背”,而入烤箱前在饼中央戳的那一下,就是“菊花芯”。

  宋师傅透露,冬天是吃泡馍的“旺季”,每天烤馍超过1000枚,“就这还是因为食客普遍饭量小了,一般一碗只泡一个馍,过去几乎都是一碗两个馍,烤馍工作量更大。”

  刚烤好的馍还不能立刻上桌,不仅烫手不好掰,即便掰出来泡馍也不好吃。所以老师傅每天早早上岗做馍,烤好还要晾凉,让每天第一位顾客能吃到高质量的泡馍。

  自然,好馍要有好汤泡。后厨煮汤的这口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锅里,仍然是2010年3月12日老西安饭庄重装开业后的那一锅老汤,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每天早晨,专门负责熬汤的传承人梁瑞强师傅会将前一晚熬好的汤盛出一部分,再加清水、羊棒骨和作为传承人才能知道的配料加进锅里一起炖煮,下午再将早上取出的汤加回锅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前一天傍晚7点左右下羊肉熬汤,煮1个半小时关火,还要焖半小时,大约9点左右把肉取出来。也就是说,第二天早上的汤是“肉汤”,取出部分,下午再加回去,能让泡馍汤保持一整天味道基本一致。而晚上9点取出的炖好的羊肉,会在第二天早上切好备用,也正是羊肉泡馍碗里的羊肉。

(责任编辑:吴思)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