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7-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作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最前沿,街道、社区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群众困难的一线阵地。如何利用大数据,发现民生需求、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赋能?
2016年8月,西长安街街道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充分分析、有效利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
小微出行更顺畅
早晚上下班高峰时交通较为拥堵,北新华街与东绒线胡同交汇处的350米路段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堵点。这里早高峰南北向因受上班族影响特别拥堵,东西向几乎无车辆通行。到了晚高峰受大剧院影响,东西向却又排起了长龙,宛如一个临时停车场,对城市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2018年7月,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西长安街街道利用自主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助力基层科学治理,在市区交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提出在北新华街与东绒线胡同交汇的路口处安装国内领先的三目智能相机,对路口“人、车、路”实时图像进行智能分析,让红绿灯根据车流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放行时间,原本需要花费10分钟才能通行的路段如今只需要3分钟。
除了北新华街与东绒线胡同交汇处路口,街道还同步在东绒线胡同和兵部洼胡同交汇处路口,以及兵部洼胡同和后红井胡同路口安装三目智能相机,从而形成北起绒线胡同,南至西交民巷,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这一区域的、全市第一个原创“智慧交通微循环神经单元”。此后,街道结合最新数据分析,主动征询居民意见,调整信号灯放行时间,确保了这一区域人车通行率达到最优化。
大数据平台还助力疏通西单最堵胡同,为外卖、快递等电动车划出专用停车位,并由专门的引导员引导非机动车停放,使西单商业区非机动车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为解决辖区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问题,街道根据大数据平台提供的非机动车停放供需数据,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评估和社会招标,率先引进有非机动车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北方动力科贸有限公司,以“三场两带”(三场:西单图书大厦、明珠商厦、大木仓胡同,两带:横二条东西两侧)为整治重点,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彻底实现“治乱”的目标。
居家养老有保障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北京,人口老龄化更呈现出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居家养老成了他们最烦恼的一件事情。
如何破解老人们的烦恼?2018年5月,西长安街街道建成的六部口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找到了答案。社区养老驿站以“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为核心,基于GIS地图标注了辖区960多处楼房和平房院落位置,并实现“人房关联”,构建起了养老服务“一张图”。在此基础上,以老人需求为核心,为老人建立服务档案,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套餐,配备“养老管家”,真正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的精准服务,极大的提升了老人及子女的生活质量。
同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还推出了老年人健康远程智能监测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内30名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以及部分独居失能老人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该项目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密切关注孤寡及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社区养老驿站则通过系统和人工服务的方式,提醒老人自己和子女多多关注老人的健康情况,同时提供上门帮扶服务。
为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居家安全,2019年3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启动了居家养老安全远程服务项目,为北新华街、六部口、西交民巷、未英、和平门社区的30位独居老人安装了居家安全物联网报警器,为老人提供远程火灾和燃气泄漏的监测与报警服务。通过物联网报警器,可以在遇到火灾、燃气泄漏等突发事件时进行声音报警,让老人能够第一时间逃离现场远离危险,同时通过NB-IOT窄带物联网通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向老人的子女或亲属等紧急联系人多渠道发送告警信息,让子女第一时间获取老人居家安全事件信息,并视情况进行入户帮扶。
截至5月30日,智慧养老平台已汇集辖区内5620位老人的基础数据;通过远程智能健康设备为居家老人开展健康体检服务4000多次,并全部形成互联网电子健康档案;收到关于健康的各类异常数据报警共196条,判断为高危报警的数据共17条,主动和老人取得联系,进行健康指导服务23人次;收到燃气泄漏、火灾以及SOS紧急呼救信息43次,累计向老人的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呼救通知230多条,微信呼救通知351条、语音电话通知87条;通过大数据分析,为153名老人定制了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
居住生活更舒心
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核心区,停车难问题始终突出。2018年10月,借助大数据热力图和数据分析,街道发现北新华街55号是一块建筑垃圾空地,而产权单位属于新兴房地产公司,该单位是和平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为此,街道萌生出“借地造车位”的想法,并得到新兴公司的大力支持,无偿为附近居民开辟出78个车位。
此后,街道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区域车位配比统计分析,聚焦居民夜间停车难地区,向4家企业和5个部门吹响复杂问题组合哨,采取借钱借地、借钱租地、出钱借地、出钱补贴、路侧收回、胡同自治等模式分步规划设置面向居民的公共停车场,共施划1371个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居民的停车难题。
除了助力解决停车难,大数据还助力街道民生工作、民意立项、科学决策。钟声胡同23号原本是街道为改善钟声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而确定的办公用房,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忆:“大数据热力图显示,钟声地区便民生活性服务场所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买菜难的问题,老百姓也建议和呼吁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所以一直想为该地区居民建设一个钟声生活服务中心。但是该中心的选址,我们从年初就开始挑选了,先后找了8个地方都没确定下来。最终街道根据大数据平台掌握的房屋产权数据,将原本打算建设为办公用房的钟声胡同23号,整整200平方米,确定为钟声百姓生活服务中心的建设用地。”这次以大数据思维开展民生工作,办公用房为百姓生活服务中心让路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开始改变大家的工作习惯,如今他们已将大数据的分析、研判作为开展一些民生工作的决策依据。近期,另一处根据大数据热力选址的西单北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也将投入使用。
2019年,街道数据中心汇聚各部门数据信息,印制街道《百姓生活便民服务卡》,呈现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和社区服务站分别承载的分类政务服务事项,并“以图代文”标注于街道政务大厅、社区服务站等各服务部门、养老驿站、活动中心、菜站、便民利民网点位置,让居民“看得明”、“找得到”。依托“社区通”app,做好信息更新,及时呈现给居民最新的街道工作服务指南,让居民了解身边资源,满足地区百姓生活多样化需求。
目前,街道正在进行大数据中心3.0版本升级,力求在地区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民生保障等工作中实现数据的源头汇聚、自动化统计和智能化分析;实现“1+3+N”的街居台账数据末端神经最后一厘米的数据互联互通,即一块微看板对重点数据开展实时分析呈现、智能填报、数据个性化共享、跨系统数据共享三个层面的互联互通。下一步,即将推行的“社区通”中面向居民的政务指南和社区服务模块,也将借由街道数据中心3.0推进中的e表格技术,助力实现各个部门提供服务内容电话的及时更新,提高街道工作效率,更好地助力解决民生热点难题,让西长安街地区的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