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19-09-25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全局出发,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回首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普法规划,经历了从最初的“普及法律常识”到“培养法律意识”,再到“树立法治信仰”直至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格局,经过三十四年的不懈努力,法治宣传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在这三十四年里,房山普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事普法工作30余年的“老法宣”张海红感触颇深,她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房山普法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拉开帷幕(1986年——1990年)
三十四年前,张海红还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姑娘,那一年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刚刚启动,相关单位承担着普法工作任务。1987年房山区司法局正式成立,普法成为司法局重要职责之一。
“一五”普法时,人们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最初普法从普及《宪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十法一条例”开始。那时,房山大多数普法工作者自己画板报、做标语,上街给老百姓发宣传页,宣传页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刻蜡板、油印而成。他们开着面包车,穿梭在街头巷尾,在影剧院门口或者人多的地方,卸下长条桌、摆好黑板报,就地开展宣传,过往的行人时不时驻足观看,普法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
在下海浪潮中走过第二个五年(1991年——1995年)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90年代初,正是改革逐渐深化、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活力激增的年代,“下海经商”形成热潮。在坚持改革开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时代背景下,“二五”普法正式启动,这一时期普法教育的内容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强调了各单位、各部门重点抓好本单位、本部门的普法工作。普法对象主要是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个体劳动者以及其他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
张海红回忆,那时普法宣传不单是黑板报、油印纸,当时最潮的家用电器——录音机也成为普法宣传的“秘密武器”。普法工作者将法律知识录进磁带,宣传时用录音机进行播放,再也不用拿着大喇叭喊了。“每次只要录音机一播放,准能吸引不少群众,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张海红说。
“三五”普法迎来“e时代”(1996年——2000年)
1996年,全民普法工作已经开展十年,取得显著成效,第三个五年规划正式启动。
“三五”普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全体公民中继续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促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工人、农(牧、渔)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生、军人和个体劳动者以及其他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是普法教育对象。
张海红说:“那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通讯方式的改变,让人有浮生若梦之感。”“有事您呼我”是当时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流行语,BP机成为一种普及程度很高的电子产品。很快地,BP机被“大哥大”替代。那时中国网民不断增加,“网上冲浪”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说法。与此同时,普法手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录音机早已不足为奇,报纸、广播、电视成为宣传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模拟法庭成为那个时期普法的新形式。普法由单向灌输式开始向启发互动式转变,群众学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四五”普法确定了“12·4”(2001年——2005年)
2001年,国家确立现行宪法颁布日“12月4日”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从此以后,每年的12月4日便成为普法工作者的重大节日,那一天全区都会举办大型普法宣传活动。
“四五”普法时,张海红已经从事法宣工作十余年了,对比十来年的变化,她说,“四五”相较“一五”、“二五”、“三五”来说,变化很大,普法工作由单纯的普及法律知识向法治创建和依法治理转变。那个时期,大力培育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庄的墙壁上增加了法治漫画、法治格言,增设的法律图书角、法律图书馆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全区营造了全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五五”普法咱们有了“根据地”(2006年——2010年)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上下喜迎奥运,市司法局推出的法制宣传歌曲《迎奥运 学法律 十要十不要》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那时正值“五五”普法,法律“六进”即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学校不断深化,普法宣传不断加强阵地建设。
张海红回忆道,2007年,占地10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的法制公园在北潞园健身公园揭牌成立,公园里设有64块不锈钢普法橱窗,宣传内容包括《奥林匹克知识保护条例》《体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知识。普法公园、工作站、宣传栏、街面灯箱……普法工作中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为提升普法工作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区司法局牵头在《房山报》开设了《普法园地》专栏,每周登载法律小案例。开办之初,区司法局经常接到群众打来的法律咨询电话,专栏关注度非常高。
“两微一网”助力“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
2011年,第六个五年规划正式启动。“六五”普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深化依法治理水平,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普法对象是面向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农民。
“六五”普法期间,新媒体迅猛发展,成为普法的主要方式。2011年房山普法网正式开通,2014年“房山普法”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两微一网”普法宣传平台形成。运行至今,“房山普法”微博、微信粉丝数分别为20027、12454人。
除此之外,微动画、微电影成为普法新方式。以房山本土故事为题材的“悦读房山系列微动画”登陆优酷、乐视网等媒体,并在高铁线路投放,在商务楼宇的媒体终端和公交移动电视滚动播出,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了大量群众。
2012年拍摄的微电影——《法律人生AB剧》,引导群众根据剧情作出不同选择,引发群众思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良好法律学习效果。“六五”普法期间,群众法律意识明显提升,房山区更是获得“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区的荣誉称号。
“七五”普法踏上新征程(2016年——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是一个伟大的跨越。
“七五”普法期间,宣传方式从“两微一网”升级为“两微一网一抖”,普法方式更加新颖,普法内容更接地气。同时,我区坚持执法与普法相结合,深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打造具有房山特色的“135”普法格局(即“一条主线领全局”“三项制度保实施”“五个举措显成效”)。坚持志愿服务与普法相结合,引导“绿萝”志愿者服务队、社区网格员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法,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坚持法治实践与普法相结合,借助法官、检察官专业力量开展“以案释法”。坚持法律服务与普法相结合,调解委员会、律师协会、公证处在服务及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2018年,房山区获得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今年4月22日,房山区委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成立,主要担负组织研究我区全民守法和普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等职责。面对新职责、新挑战,区司法局局长刘守祥表示,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房山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将立足新职责、找准新定位,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真正把法律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走进百姓心田,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助力“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