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区文明办
时间:2020-02-27疫情期间,在朝阳区各街乡和社区,有这么一群“铿锵玫瑰”,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但当她们带上口罩、拿起体温枪、背上小喇叭,冲在疫情一线时,她们便化身百姓的“健康卫士”,用责任和担当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撑起了朝阳区基层防疫工作的“半边天”。
“超人妈妈”坚守一线“战疫情”
“妈妈现在不能抱你,离你远点好吗?”说着话,母亲王慧慧做出一个拥抱的动作。近日,十八里店地区弘善家园第二社区门前上演催泪一幕,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社工王慧慧虽与5岁的女儿近在咫尺,却只能与她“隔空拥抱”。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算起来,她有近一个月没陪女儿了。自疫情发生以来,王慧慧一直忙碌在战“疫”一线,早上7点出门,女儿还在睡梦中;晚上11点回家时,女儿已经熟睡。于是这一天,女儿闹腾着要找妈妈,丈夫便给女儿“全副武装”,带她来看望防疫一线的妈妈。“刚到车旁,她就张开双臂扑过来,要抱抱,我后退一步说‘妈妈衣服上可能有病毒,不能抱你’。”王慧慧回忆说,和女儿那么近却不能拥抱,孩子一下子委屈地哭了起来,自己安慰了好一阵子。
“妈妈一定可以打跑小怪兽,早点回来陪你玩!”在和女儿短暂相聚中,王慧慧给女儿打气,最后给女儿来了一个“隔空拥抱”。爱虽“隔空”,却务必温暖。
社工王慧慧“隔空拥抱”的孩子今年5岁,而东湖街道望湖社区党委书记袁岐的小儿子刚满5个月。自疫情发生以来,刚刚结束产假的袁岐没有片刻耽搁,主动投入到抗“疫”一线中来。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大宝尚需照顾,二宝刚满5个月,面对两个孩子,袁岐心怀愧疚。但她说:“谁都有家人要照顾,谁都有困难,在妈妈的身份之外我还是社区书记,这个时候我必须首先站出来带好头,带领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向前冲。”她把愧疚和担心藏在心里,带着社区团队一起奋战在社区这个疫情防控主战场。
望湖社区外出返京人员3000余人,约占常住居民总数的四分之一。面对小区管理难题,袁岐带领望湖社区率先采用二维码登记方式进行人员管理,提出用电子门禁管理的方式加强防范力度。
在袁岐的带领下,社区组建了若干支由社工、物业、志愿者组成的爱心服务队,大家身兼数职,买东西、送货、清理垃圾等马不停蹄,这背后是吃了一半放下的碗筷,是站了几个小时门岗酸痛的腰腿,是半夜整理数据充满血丝的双眼。
在朝阳区,像这样的“超人妈妈”的故事举不胜举。十八里店地区社保所职工高海霞,7岁的孩子在家无人照料,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她选择带着孩子来上班,工作带娃两不误;“妈妈,谢谢您给我做了这么好的榜样,我长大也要成为向您一样的人!”安贞街道涌溪社区的社工瑞涵20多天没见到孩子,懂事的孩子给她写了一封信《我愿意做这样的人》,让妈妈感动不已;而安华西里一区社工杨艳娟夫妻二人都在防疫岗位上回不了家,两个孩子和生病的公公全靠婆婆一人支撑,婆婆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对她说“工作第一,家里你放心,有我在。”
这些所谓的“超人妈妈”,是无数奋战一线工作人员的缩影。疫情当前,她们义无反顾投身社区防控工作,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疫”线,用行动守护百姓的安康,也成为孩子们“责任与担当”这一课最好的榜样。
“工作狂人”夜以继日不退岗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依然安静,八里庄街道计生办里又传来清脆的敲击键盘的声音。计生办的李婉童作为街道防疫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着街道14个社区和所有科室的“上传下达”,她每天要负责协调各社区的工作,处理各类突发状况,“每天不停接打电话”正是李婉童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我们社区有个住户联系不上,他最后一次登记的地址是个酒店,也没有留联系方式,不知道这个人现在的身体情况。”前不久,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将该信息上报给了李婉童。得知消息后,李婉童和街道社工、辖区民警立刻赶到该住户登记的酒店,查找到他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民警通过身份证号找出了这个人的户籍所在地。
她随即与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取得联系,最终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这个人,并证实此人已经回到原籍,近期不返回北京。“这样的事儿太多了,只要是辖区内的居民,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从年前开始八里庄核查重点人员近六百人次。
疫情不退,岗位就不能退。李婉童每天早上离开家走进办公室,键盘声依旧,电话铃声依旧,夜以继日,热情不减。她表示将和八里庄街道全体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到战“疫”胜利的那一刻。
疫情当前,熬夜工作可不是某些人的专属,而是社工们的集体写照。“您好!抱歉打扰,请您配合一下,在《个人承诺书》和《居家观察告知书》上签字。”带着口罩站在居民家门口的王娜,因为经常熬夜,嗓音有些沙哑。王娜是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服务站站长,近期按照市区要求,王娜带着社工白天筛选、整理、核实、汇总居家观察人员名单,晚上排查返京人员,上门告知防疫的相关规定,昼夜不停为防疫忙碌。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从大年三十至今,王娜只见过父母两次,两次都是回去拿妈妈包的饺子给同事们吃,妈妈递出来,她拿上就走,家门都不进。“我觉得自己挺不孝顺的,一直都没回家看父母。昨天我跟妈妈视频聊天,我妈第一句话就说‘娜娜,妈想你了’,我看见老太太的眼睛都红了,便赶紧打岔,让妈妈给我们炖点牛肉,说我们这儿快断粮了……我想妈妈一定会理解我的。”王娜略带哽咽地说道。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她知道社工们其实都很疲惫,却都在坚强的挺着。每当看到有人情绪不好时,她会主动给对方打气,“咱们可以把这次疫情看作一场拔河比赛,现在正是相互发力的时候,咱再努努劲儿,这次我们必胜!”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听着王娜的话,大家都干劲十足。
“老同志”疫情期间再请缨
在朝阳区基层疫情防控队伍中,既有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也有精神矍铄的老同志。
和平街街道十四区社区的陆荣华已经退休多年,疫情暴发后,陆荣华积极报名参与社区值守,并把儿子、儿媳和孙子一起带到志愿者行列中,全家齐上阵,共同抗疫情。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小关街道小关社区北里党总支书记富禄珍年过六旬,自大年三十起便加入到防疫工作中,动员院内88个楼门长开展夜间巡查工作,“我要尽自己所能让社区更安全。”
黑庄户地区双桥第一社区的志愿者王继荣今年76岁,从1月27日开始,她就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守护着社区和社区的每一个居民。“我住了几十年了,小区每一个人我都认识,社区需要我,那我义不容辞,肯定要站出来。”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客户端
她们不是“女强人”,却在为更多人的安全负重前行。在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中,无数朝阳女性扛起了社区保卫大旗,用行动演绎了巾帼大爱。这些社区守卫者,无私、无惧、无怨、无悔,成为疫情防控战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责任编辑: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