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0-03-11近日,疫情发生后,百名非遗传承人纷纷用艺术作品向前线医务人员致敬,景泰蓝非遗项目传承人李佩卿也积极响应,以作品“鱼韵”致敬医务人员,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设计、胎型制作、掐丝、点蓝……聊起景泰蓝工艺,每一步制法李佩卿都烂熟于心。在钻研传统景泰蓝技艺的基础上,李佩卿坚持创新,融入当代艺术美学,为古老的景泰蓝工艺注入新鲜活力。
67岁的李佩卿是景泰蓝技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她19岁开始入行学习景泰蓝。近50年间,她屡获国际大奖,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把景泰蓝艺术带向世界。
带景泰蓝走出国门
1972年,19岁的李佩卿结束插队生活,被选调进北京工艺美术厂当工人。“当时走进厂里的样板间,看到满屋子的艺术品,特别欢喜,尤其看到景泰蓝,就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谈起与景泰蓝结缘,李佩卿仍历历在目。记得五六岁那年,一次捉迷藏游戏时,她在家里的床下翻出个金属瓶子,怎么摔也摔不碎,便觉得特别好奇。没想到在样板间里竟重新看到这个瓶子,还知道了它叫景泰蓝。“厂里有象牙、玉器等很多工艺可以选,我只选择了景泰蓝,一做就是近50年,而且越做越喜欢”。
“在厂里时,我就想着做些创新型的景泰蓝作品,但是都没能实现。”当创新作品被多次否决后,李佩卿陷入思考:“难道景泰蓝就只能做成瓶瓶罐罐吗?”2000年北京工艺美术厂改制后,李佩卿便成立工作室,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创业之初,面临重重困难的李佩卿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终于迎来转机。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佩卿带着创新造型以及首次融入粉彩景泰蓝的创新发明工艺作品——“鱼韵”,参加第111届欧洲斯特拉斯堡创新发明大展,并斩获创新“金奖”。这是中国景泰蓝百年来首次获法国列宾竞赛“金奖”,李佩卿别具一格的景泰蓝作品也受到很多国外收藏家的青睐。
老工艺需要与时俱进
“景泰蓝虽是项传统工艺,但也要创新。”李佩卿始终秉持着“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思路。“就好比明代的景泰蓝作品带有明代的特点,清代的景泰蓝又不同于前朝。艺术作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模仿前人,那就丧失了艺术的味道。”
李佩卿常常告诉学生,创意其实比制作更难,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更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有一次,李佩卿在湖边散步,发现湖里的天鹅总是成双成对,结伴而行。她经过查阅后,知道天鹅多是一夫一妻,相伴终生,“那之后,我就创作了一对天鹅作品,天鹅身上是一个个爱心形状,里面还绽放有一束束百合花”。
传承需要脚踏实地
“印象非常深的一次,是很早以前在景泰蓝的工艺展上,有人问我景泰蓝是否和景德镇有联系。”与那时相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景泰蓝工艺,这让李佩卿倍感欣慰。
讨论起景泰蓝技艺的传承,李佩卿也常常会担忧:“景泰蓝技艺的传承需要静下心来,更需要脚踏实地。”李佩卿最多时曾招到28个学生,但如今只剩下4个,“我跟学生们讲,真正的景泰蓝工艺水平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技艺,才能坚持下来。”
除了工作室的工作,只要有时间,辖区里的庙会、非遗进校园等大大小小的非遗活动,李佩卿都不曾落下。“我最喜欢给孩子们讲课。有一次我在府学小学教孩子们点蓝,看着他们惊喜的目光,围着我不停提问,就觉着充满希望。”李佩卿认为,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艺术,也是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姚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