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0-03-18“我们社工每天要走上万步,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面对居民的不理解,和家人聚少离多,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大,甚至也有过恐慌和害怕。”高静茹是和平里街道的一名社工,从大年三十至今,她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社区防疫一线。在一天的忙碌后,高静茹找到了专属“放松”方式,就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师“聊天”,疏导“负情绪”。
疫情发生初期,和平里街道就将心理防疫重视起来,依托西河沿社区心理服务站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和“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群”,为辖区一线社工、志愿者和居民提供免费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截至3月10日,心理咨询热线共接到咨询电话36个,8个“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群”共服务1000余人次。
一通咨询热线让母子关系“破冰”
日前,西河沿社区心理服务站负责人、心理咨询师张佑茗接到了社工王玉(化名)的心理咨询电话。
王玉夫妻俩都是社区工作者,也是辖区居民,家中有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自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俩早出晚归,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和吃饭,全是独立完成。
王玉在电话中倾诉:“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里看到孩子的作业做得不认真,我是又生气又委屈。气的是孩子贪玩和自制能力差,不能认真对待学习。委屈的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有一次,她抑制不住愤怒,狠狠地骂了孩子,甚至还动了手。回想起来,她为此很后悔,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和谐相处。
张佑茗首先帮助王玉分析了过激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教她用呼吸法稳定情绪。在张佑茗建议下,王玉还和儿子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周后,王玉打来反馈电话,表示呼吸法和学习计划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儿子学习更主动了,自己也不那么易怒了,王玉还对张佑茗表示了感谢。
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大家可以和咨询师一对一交流。而在心理疏导群中,咨询师还给大家提供了“一平方米的放松”方式,通过不定期推送一些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冥想等知识,让居民在家用5至10分钟,就可达到放松效果。
和平里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张颖说:“心理咨询服务获得了不少社工、志愿者和居民的认可,在紧张的工作和特殊环境下,让大家在坚持中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
心理辅导化解外籍人士负情绪
3月9日,土耳其籍男士K先生乘坐航班从俄罗斯抵京,租住在和平里街道一处公寓,因其乘坐航班有确诊病例,需要进行集中隔离。他对此表示很不理解。
当天19时19分,在读心理学博士、有着良好英语基础的张佑茗和街道干部一起加入微信群,对K先生开展心理疏导。
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后,K先生诉说了自己的需求:对集中隔离的必要性的不理解,让他产生了孤独感和抱怨;公寓的空调运行不畅,导致室内温度低,让他感到很烦躁;他不喜欢吃米饭,而且有喝咖啡的习惯,饮食上的不满足让他身体感到不适。
在了解到K先生的需求后,街道工作人员首先找到电暖器片送至他的房间,张佑茗通过微信教他如何使用。10分钟后,他表示房间热了起来。随后,工作人员给他介绍如何在网上购买咖啡。工作人员的热心举动,让他的态度转变。
在进一步沟通中,张佑茗向K先生讲述了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并合理解释了集中隔离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我还教他做一些呼吸练习,缓解不良情绪。”张佑茗说。
经过近3个小时交流,K先生终于走出愤怒,最后还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对张佑茗说“祝你有个美好的夜晚”。在13日的回访中,张佑茗得知K先生的身体健康检测结果一切正常,隔离期满后就可以乘坐飞机离开,“他还邀请我们去他美丽的家乡土耳其做客”。
张佑茗说:“K先生是心理服务站服务的第一位外籍人士,无论是中国市民还是外国市民,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都会一视同仁,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共同筑牢防疫‘心理防线’。”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