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20-04-02“记者同志,您要是想采访我们,先采访采访我们这位董大哥吧,他这段时间是真心不容易,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当源源想要采访几位小区志愿者时,他们异口同声,将镜头“推”向了一位戴着“志愿者”红袖标微胖的中年男子——董继东。
每天夜里执勤结束,董继东总喜欢写两句“打油诗”发到朋友圈,有时是夜里12点,有时是快1点。凌晨,新的一天刚刚开始,但对董继东来说,执勤的一天才结束。
今年53岁的董继东从大年初三(1月27日)至今,已经连续执勤站岗51天,每天早9点到夜里12点,一天执勤超10个小时,期间有一次因身体不适“停工”半天,身体见好后,他又火急火燎地再次回到原岗位。
原来,古月佳园小区作为回迁小区,此次召集的志愿者均为原村两委班子成员,董继东作为原胡各庄村两委成员参加执勤,同时负责此次志愿者的安排调度工作。“我其实也可以不来,但是这里居民我都熟,来来往往少不了摩擦,我能够在其中帮忙调解一下。另外其他志愿者谁家里有个事儿我也能立刻顶上,在这里执勤我比较放心。”
董继东有办法,傍晚回家吃饭时间,他怕夜里犯困,饭后抓紧时间休息半个小时。夜里实在困,便在小区门口转两圈,“一冻就冻精神了,一点也不困”。董继东继续介绍,没有居民的时候,他便给自己的“战友们”拍照留存,所以在董继东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其他志愿者站岗执勤的照片。
“您好,往前走,配合一下测量体温哈……”小区门口每经过一个人,董继东便开启“真人复读机”模式维持秩序,几个小时下来,却不见声音有一点哑,他说,这都是练出来了,已经习惯了。
据董继东介绍,刚开始发放通行证时,很多居民因为不适应,经常忘带,尤其是出门买菜或取快递的时候,对此,他会发挥自己的“人脸识别”功能,在登记册上一一登记,并劝说居民:“您下次可得带好了,光我认识您不行,街道的工作人员2小时换一次岗位,人多混杂记不清,咱就别给他们添麻烦了啊。”
董继东说他很心疼“街道这群年轻人”的辛苦付出,所以,尽可能地和居民解释,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线工作者的不容易,尽量配合工作。
2月初,几场大雪不期而至,让本是艰难的疫情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几位夜班执勤人员更需要忍受寒风和低温,经常摘下手套,手已被冻得红肿。于是,董继东与物业沟通协调,一起搭建了临时值守棚,配备了一些取暖设备,让他们能够在深夜里“温暖地”守护着小区居民。
“您看这两块砖,原来都翘起来了经常会绊到人,谁也没人注意,董大哥看到了自己找来水泥和铲子,不会儿功夫就弄好了,就这些小事儿看,董大哥是真的把大家放在心上。”采访过程中,旁边的志愿者廖春芝指着小区门口的砖块路牙跟源源说道。
采访过程中,董继东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他说自己只是一名志愿者,与奔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相比,真的没做什么,身边的志愿者更辛苦,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他们。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