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房山区:小家大爱,点赞战“疫”的硬核家庭

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0-04-07

  “一群孩子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衣服而已,奋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加油宝贝!胜利属于你们年轻人!必胜!凯旋荣归!” 这是良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科赵海霞的朋友圈。她的女儿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名护士。

  2月6日,她突然接到了女儿奔赴前线的电话,“妈妈,我明天要出发去武汉了!”作为一名母亲,她担心,毕竟这场“战疫”关乎生命。愣了半晌,卡在喉咙里的那句“不去不行吗?”却始终没有说出来。她知道,她应该为女儿感到骄傲,“救死扶伤是你的天职,安心去工作吧,我和爸爸全力支持你!”把女儿送去前线后,本来3月就要退休的她,也转身奔赴一线,检查车辆、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发放材料……一个在武汉前线,一个在基层一线,在风雨同舟的抗疫路上,这对母女做着彼此最坚定的“战友”。

  “妈妈,今天我给弟弟蒸了米饭,把妈妈做好的菜热了,弟弟吃了一大碗,您放心吧。”“爸爸,你和妈妈能不能早点回来呀,我每天都是班里最后一个报体温的,我都影响班里健康打卡的进度了。”“妈妈,我很乖,我听哥哥的话,我想你了,你快回来吧!”赵坤夫妇俩每当听到两个儿子的电话,都会歉疚满满,眼含泪花。赵坤是城关街道综治办的一名干部,他的妻子在社区工作,同样投身于抗疫一线。两个儿子,一个10岁,一个才4岁,为了做好防疫工作,白天只能把两个孩子锁在家里,让老大照顾老二。遇到事情,就靠着电话遥控指挥。赵坤说,“10岁的儿子为了照顾弟弟,不仅学会了洗碗,还学会了蒸饭、热菜等家务活儿,看着孩子这么懂事儿,真是心酸。但关键时期,只能让孩子学着长大,群众的健康、社区的安全更是我们份内的活儿!”

  “他极少回家,饿了就吃泡面,累了就靠边倒会”,拱辰街道“12345”接诉即办办公室的赵龙是同事口中的“铁人”。他的妻子郭静是拱辰街道翠堤清苑社区筹备组组长,街道的一声号召,夫妻二人把孩子托付给家里老人照顾,便转身奔赴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不管接到什么工单,都要认真办、马上办,两小时内必须完结,妻子这么辛苦,作为一个男人,我更不能落后!”赵龙和郭静夫妻两人在防控岗位上“比着干”,平日里最多的关心变成了见面时的两句话,“记得戴好口罩,注意安全。”“你也是,多喝水。”

  “比着干”的还有阎村镇的机关干部鲁轩和他的妻子。鲁轩是镇机关的一名转业军人。脱下的是军装,不变的却是军魂。他说:“我妻子17年前曾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斗,现在正在给燕化医院和矿机医院准备到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开展前期培训。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咱更不能落后了啊,我更得冲到前面来!”

  燕山东风街道办事处的商毅、齐丹同样是一对“小俩口”,他们一个在综合行政执法队,一个在综合办公室。腊月二十九,接到停休的通知后,他们就果断把10个月大的宝宝托付给父母,全力以赴投身到战疫当中。作为副队长的商毅,每天穿梭在人群密集的“三类场所”中,督促指导企业、商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妻子齐丹则单独负责街道防疫应急物资的收发工作,清点各项物资,填报各种表格,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小俩口”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在“战疫”的路上携手“逆行”。

  韩村河镇机关干部里有两对夫妻——张杰、朱美华夫妇和安明宇、孔德娅夫妇,在这次防疫中,他们一对守护在一南一北的赵各庄村、郑庄村,一对守护在一东一西的七贤村、孤山口村,对他们而言,工作岗位上的相互守望也是一种浪漫,工作之余互道的平安也是一种牵挂。

  还有,南窖乡计生办主任杨文青,家里有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和脑中风的爱人需要照顾,但她自己克服困难,主动请缨上一线;一直坚守在防控岗位上的燕山星城街道司法所协管员王立杰,母亲去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一场疫情,让这个春节少了一份阖家团圆的温馨,却让我们在身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不曾发觉的闪光与感动。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