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州区文明办
时间:2020-04-28万家灯火辉煌欢度佳节之时,疫情突如其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当大家都知道待在家才安全、去一线很危险、去疫区救助病患更危险时,他却放弃了和家人的团圆,背起行囊逆行而上,奔赴疫情第一线。
他就是家住玉桥街道净水园社区金隅七零九零小区的居民盛有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职工,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学位,微循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
盛有明身负重任,在总领队的带领下,与队友协办同心开展驻扎于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客厅)的临床核酸检测室的先期建设。盛有明与队友团结一心,在防护物资极度缺乏、紧邻传染病重症医院、人力不足、昼夜连续作战等艰苦条件下,顺利完成了检测室建设,并成为第一检测小组成员,依托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在高风险、全封闭、负压的移动P3级实验室中执行任务,重点承担含毒样本的预处理、核酸提取等工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预后及出院把好检测关。
医护检在方舱医院凝聚成了三强一心的强大合力,在党领导下抗击疫情的全国一盘棋中留下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0年3月25日胜利完成临床检测任务后随队返京。
盛有明介绍道:“核酸检测正是患者筛查、临床诊断、预后直至最终出院前把关的最核心技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针对疫情重灾区武汉市检测能力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果断做出成立医疗检测队的决策,向全院职工发出了援鄂抗疫志愿者征集令。经过召集和层层严格的培训、考核、筛选,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和见证这段厚重的历史。”
盛有明随队进驻的是位于武汉客厅国际展览中心经过改造而建成的东西湖方舱医院。这个方舱医院设计床位2000张,高峰时期收治病人1500多人,核酸检测压力很大。这只临床检测队是顶着重重困难、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完成了战斗任务!
到达方舱医院之初,只有空荡荡的房间,也没有工人帮忙,在严寒中,只能靠不分昼夜地徒手搬、肩扛仪器、试剂、桌柜等,争分夺秒,全心全力建设检测实验室。每天晚上一干就是凌晨两点多,现场没有水喝,更没有饭吃,只能硬撑到驻地宾馆后泡一碗方便面草草了事。
到达武汉最初的大约三个星期里,武汉物资非常短缺。检测队防护物资不足,只能用塑料袋当鞋套。饮食的供应也是很棘手的问题,饮用水不足,甚至时常没有水,饭也无法按时供应。物资供应2月底才有明显改善,防护物资和饮食供应趋于正常。
即便后来饮食供应跟上了,但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平时很难按时吃饭。早饭少吃或者不吃,午饭要到两三点左右才开始吃,匆匆几分钟吃完,立即参加到其它检测环节继续工作到深夜。晚饭一般要到八九点以后甚至更晚,才能抢时间快速解决。中途饿的实在受不了又不方便吃饭的时候,偶尔就用一块儿士力架或者巧克力垫垫肚子。更多的时候还是硬撑着,因为在那种环境中摘下口罩吃口东西也是有风险的。
检测室本身位于方舱医院,一路之隔的正对面又是收治重症的金银潭医院;检测室出入口所在的通道还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从病房区向外的排风口,所以检测室所处的空气环境风险很高。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队员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大家深知只要其中任何一名队员感染,那么整支队伍就算是“彻底崩溃”了,当初身负“零感染,打胜仗,凯旋归”的使命就会成为泡影。
每天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十点多,疫情高峰期一般要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
环境恶劣,感染风险极高。完成了P3室的工作后,再依据队里的需求,作为补充力量及时转移到信息整理或提取核酸等其它环节去继续工作。
在处理患者样本时,盛有明除了要戴N95口罩和护目镜之外,还需要穿戴双层防护服、双层头套、双层鞋套、双层手套。
眼罩几分钟就起雾,看不清,影响操作。额头上的汗水经常流进眼睛里,刺疼眼睛。双层防护状态下贴身衣物很快全部湿透,附着在身上。
防护服和N95口罩十分紧缺,都是一件件计着数用。为了节省防护服,也是为了不耽误工作,盛有明早上不喝水,一般不吃或者吃一块巧克力,然后坐班车到方舱医院开始工作。直到下午三点左右,这几个小时中间在P3室工作期间不能去卫生间,更不能吃喝。疫情高峰期,时间最长的一次盛有明在P3室连续工作了九个半小时。中间实在太累的时候就闭上眼睛十几秒缓一缓,然后继续投入工作中。待他完成检测回到住处经常已是凌晨三点。
住地在离方舱医院十几公里外的一家酒店,住宿条件挺好,每人一个单间。但对于包括盛有明在内的每个队员来说,这仅仅是用来睡觉恢复精力而已。工作强度很大,一天下来累到不想动、不想说话,到房间倒头就睡,次日起床继续奔赴战场......这种极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状态,一直持续到方舱医院病人全部治愈出舱。
坚定的付出总有收获,援鄂期间,院校医疗救援队整体临床检测有效率接近100%。在武汉市卫健委组织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室间评价中更是拿到了满分的成绩。
作为医科院党委设立于前线的直属临时党支部中的一名支委,盛有明除了日常核酸检测工作之外,还承担着部分党务工作,以及对火线申请入党队员的培养工作。
回望支援武汉启程之时,盛有明不敢让父母知道。老家的父亲年事已高,加之几年前的一场大病后至今身体虚弱,时常头晕,所以担心他们因为思想压力太大而身体上可能承受不住。出发前盛有明反复叮嘱爱人和两个孩子不能告诉爷爷奶奶,如果电话问起来,就以加班为说辞而搪塞掉。亲朋好友也被蒙在鼓里。就这样,善意的谎言一直到最后安全返回北京后才被“拆穿”。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伟大的祖国,注定是被历史所铭记的一年。100年前诞生于内忧外患、成长于磨难挫折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波澜壮阔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着大国的历史担当。
这次疫情的防控中,盛有明仅仅是全局部署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镙丝钉,但盛有明为自己作为医科院检测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正因为这次援鄂抗疫的阅历、锻炼和洗礼,让盛有明从心灵至深之处感受到了我们党的强大领导力、决策力、号召力和组织力;感受到了我们国家14亿中华儿女守望相助、戮力同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向心力;也感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核心基地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