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房山区文明办
时间:2020-05-13接到单位复工通知的那一刻,家住房山区城关街道新城安置房小区的张贺明,正戴着红袖标,手持测温枪,在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小区大门查出入证、测体温,为抗击疫情站岗执勤。从节前放假到现在,他已经连续50多天奋战在抗“疫”一线。冬去春来,小区里的鲜花次第开放,他用自己的一份真情,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迎来了抗击疫情的初步成果。此时,他挺立身姿,粲然一笑,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
张贺明从小在农村长大,耳濡目染家乡的发展变化。母亲温顺贤淑,勤俭持家,父亲工作在农村一线,是位经历丰富,有着多年党龄的支委干部。受家庭影响和社会熏陶,他渐渐懂得了许多道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什么时候也像父亲那样,尽个人所能,为自己的村庄、为身边的父老乡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5年10月,带着村里人和家人的嘱托,张贺明来到内蒙古包头市,成为沼潭支队四中队的一名武警战士。部队是个大熔炉,三年武警生涯,他和战友们一起执行刑场警戒任务,现场押解、追逃、抓赌,参加百余起上山植树等勤务,两次参加黄河抢险,奋不顾身救助国家财产,荣获集体三等功和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等奖项。
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张贺明复员后回到家乡,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他把部队比学赶帮超的优良传统带进工厂,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平时主操车床,对镗铣刨钻也样样精通,是单位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凭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他就从一个进厂时的学徒工成长为车间主任,而他所在的车间,也是公司生产先进集体。
2020年春节,张贺明休假回到家中,由于长年在外奔波忙碌,本想借着这个假期好好陪陪父母家人,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尽一份家庭责任,谁承想,征尘未洗,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来,原有计划不得已随之改变。
初一一早,张贺明来到小区大门,主动请缨,要求同村里的干部一起上岗,“我要尽党员之责,为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标,拿起体温枪,他终于如愿以偿。
上岗执勤,并非旁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小区居民情况复杂,既有根深蒂固的土著,也有在附近打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租房户。上岗第一天,张贺明就遇上一件棘手的事。经常进出大门的一位女士,对门岗查证、测体温不理不睬,一开始,张贺明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两天下来就有了办法,再遇上,他就把她拦到一边,“进出大门要带证、测体温,您为什么不配合?”
“带证?带证干嘛?我就住这儿,每天进进出出,你们看不见?再说,你们的枪谁都测,招上病毒怎么办?多此一举!”
“凡事得讲个规矩,认识您,别人呢?小区里好几千人,一个人出了问题,家家受影响,其中也包括您,这个道理您不会不懂吧?枪的事您放心,只要主动配合,保证不会碰到您!”
也许是张贺明的劝导起了作用,那位女士的态度竟然转变过来。
“那……好吧!听你的。”
再遇上,张贺明主动上前,那位女士也主动撸起袖子,配合体温测量。
张贺明的值岗时间大多在白天,时间长了,对频繁进出大门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印象。三月初的一天,一户居民和一位陌生人进小区,刚到大门口,就被他看了出来。
“请您出示出入证。”
陌生人把手上的证件晃了晃,蓝带儿,白底儿,套着塑封。没错,是小区租户的证。
“您的证?”张贺明又把目光转向和他一起的那位居民。
那人有些尴尬,“哎呀,我出门忘家了,对不起,下次带着!”说着就要往里走。
“等等!”张贺明又把目光转回到陌生人。“您住几号楼?是哪个单元的?房主是谁?”突然的询问让来人有些惶恐,一时语塞,呆呆地望着同伴,不知道怎么回答。
“对不起,把证给我。”陌生人无奈,把证件递给了张贺明。
租户强装笑脸:“对不起,我错了,老乡过来看我,想到家里坐会儿,那是我的证,您抬抬手让我们进去吧!”
“不行!现在是非常时期,安全最重要,大家都看着我们,你住在这儿就应该守这儿的规矩,这个证我们收回了。”看到张贺明严肃的表情,租户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不再犯这种错误。
正月十五以后,小区里的外来住户陆续返京,按照上级疫情防控指示精神,外地人员返京一律实行居家观察。为了做好返京人员的居家观察工作,村委会增加了管理人员,建立了“微信服务群”,每周的周三周日,除了物业人员帮助他们处理垃圾以外,从小区大门到隔离住户家门这段距离的送粮、送水、送菜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执勤人员身上。到了规定时间,不等主任安排,张贺明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及时将一件件物品分送到各家门前。对于一些居民的冷言冷语,张贺明从不计较,他总是说,“他们也有难处,需要理解,只要防控不出问题,小区平平安安,他们早晚会明白的,作为志愿者,我这点委屈算不得什么!”
3月17日,风和日丽,小区大门绿色标志牌上的两行大字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清晰:城关街道前朱各庄村——争创“零感染村庄”行动——第52天。下午两点,张贺明完成了自己战“疫”的最后一班岗,向大家挥手作别,踏上了返工之路……
(责任编辑:张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