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跨时代同框致敬东城“前浪”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20-05-19

  当翻开旧相册,与自己跨时代“握手”,会呈现怎样的画面。今天,让我们致敬奋斗路上的花市人,透过一组组照片,看他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三代相机记录生活

  周宪生是忠实里社区的一位居民,退休前在北京化工二厂车间上班,1978年的时候,周宪生买了一台自己人生中第一台相机,那时候的他在车间干活休息间隙就会给同事们拍点工作照。2012年,退休后的周宪生换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开始在社区参加各种活动。

  这次疫情,周宪生也没闲着,2月的几场大雪,他不畏严寒,坚持出去拍照,用相机记录花市社工守护家园的瞬间:门口站岗、给老年人送菜、接武汉返京人回社区等场景。周宪生说“那几天下大雪,好多同志都冒着大雪在这站岗送东西什么的,我就想用相机拍下来,记录他们的辛苦。”

 

  3月22日,社区设立了群英榜,帮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社工们上榜,让居民们记住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这个建议最初就是周宪生提出的。“居民都想看看守护者口罩后面的面孔,我就想到了把他们的照片挂出来。”

  化学老师教学垃圾分类

  靳祖钢目前居住在广渠家园,今年已经66岁的他退休前是北京市第一七九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执教30年有余的他很喜欢和学生相处,总是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一直在学校,2014年,靳祖钢退休后开始参加社区活动。近两年,社区一直在号召居民做好垃圾分类,靳祖钢深知垃圾分类利国利民,身为老师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家园卫士”志愿队伍。“当了一辈子老师,现在虽然退了休了,能干点就干点,不管是什么。”靳祖钢说道。

 

  靳祖钢学习化学专业,懂得一些垃圾分类、降解的专业知识,所以只要有空,他就到自家楼下的垃圾桶站为居民讲解什么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

  现在居民们也都熟悉了听靳祖钢讲垃圾分类知识。靳祖钢说:“因为我本身学化学,所以对有害垃圾到底有哪些危害比较了解,讲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有召必回,冲锋在前

 

  郑晓勍是东城区残联组联部主任,在疫情期间下沉到广外南里社区,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工作。郑晓勍17岁入伍,当时在新疆马兰原子弹基地是一名通讯兵。1989年郑晓勍退伍后来到了东城区残联,负责给残疾人办证维权。疫情爆发后,按照区残联工作安排,她来到东花市街道广外南里社区支援。疫情初期,她负责外地返京人员管控,现在负责广渠家园小区人员进出管理。

  疫情到现在已经100天之久,郑晓勍告诉小编刚开始的时候,从早上8点值守到晚上10点,现在随着疫情慢慢好转,站岗时间没那么长了,居民也比较配合。“现在居民都认识我了,跟我熟着呢。”郑晓勍说道。

 

  有召必回、服从纪律、听从指挥。群众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郑晓勍告诉小编,她一直谨记这句话并践行在工作中,为了群众生命安全,自己辛苦一点,都是应该的。

  解决社区消毒难题

  贾秀英是广外南里社区的一位居民,1979年开始在医院负责财务工作。2003年非典时期,贾秀英主动请缨前往一线,在医院每天工作8小时,有时候赶上夜班,更是连轴转,她在医院整整待了一个月没有回家。这次疫情刚开始,贾秀英就找到楼门长报了名,“我在医院干了30多年,比较了解消毒工作,希望能帮社区做一些事情。” 贾秀英说道。

 

  有一次在楼里巡逻时,贾秀英闻到84消毒液味道太浓,根据她多年的经验判断,这是消毒液调配比例不当导致。于是她找到社区居委会,并亲自教物业人员如何正确调配比例。

  贾秀英告诉小编,“100毫升的水,顶多搁两小盖84消毒液,放太多的话对肺不好。味道浓并不代表消毒作用大。”在贾秀英的带领下,社区的消毒液都被调配得刚刚好。

  “无奋斗,不青春”。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当年的岗位,却始终保持着初心,为家园做贡献,向你们致敬!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