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园,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员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唐朝初年,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吃月饼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赏月

请“兔儿爷”

      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的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旧时京华,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花团锦簇的团圆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请“兔儿爷”

观潮

      钱塘观潮是浙江一带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一文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此风更盛,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巅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其一)中描写的中秋观潮的盛景。

观潮

  • 洞仙歌
  • 折桂令
  • 水调歌头
  • 太常引
  • 阳关曲
  • 月下独酌
  • 洞仙歌
  • 折桂令
  • 水调歌头
  • 太常引
  • 阳关曲
  • 月下独酌
  •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 永夜闲阶卧桂影。
  •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
  • 被白发、欺人奈何。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暮云收尽溢清寒,
  •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 明月明年何处看。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