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2-01-11李立祥
在清代,宫廷盛食腊八粥——自雍正帝始,至宣统帝退位出宫之前,每逢腊月初八,必在雍和宫内举办盛典,用铜制大锅熬粥,由僧人诵经,并派专员拈香礼佛。京城及至京外各地的信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以求获得僧人诵经加持的“佛粥”,祈愿吉祥平安。
而旧时的老北京人将“腊八”视为“年禧”(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百姓人家会在这一天早早熬一锅粥,同亲朋好友分享。尽管那时多数家庭生活拮据,粥中只有米和几种杂豆,可当腊八粥熬好的那一刻,依然是满屋飘香。
光阴荏苒,这些年每到腊八,雍和宫都会举办舍粥活动。但见红墙黄瓦的大院内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粥香,人们手捧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和煦的阳光映照着张张笑脸。为了搞好这个活动,雍和宫会提前三天做准备,备齐腊八粥的用料,其中包括大米、小米、大麦米、高粱米、香米、黑米、黄米、薏仁米、花生米、江米、红芸豆、红小豆、豇豆、绿豆、白芸豆、熊猫豆、桂圆肉、莲子、小枣、栗子、葡萄干、枸杞、生瓜子仁、生核桃仁、燕麦片等。
来雍和宫喝腊八粥的人很多,我想着重说说民俗学家、漫画家李滨声先生——“滨老”到雍和宫喝粥的故事。
自从雍和宫举办舍粥活动以来,每个腊八的清晨,等待喝粥的人都会在雍和宫的昭泰门排起长队,滨老也在其中。虽然他已上了年纪,但和其他人一样,在严寒中静静等待着。僧人们从保温桶中盛出腊八粥,将粥碗双手递给等候的人,滨老与大家喝着粥、聊着天,温情满满,犹如一家。
滨老对雍和宫的腊八粥怀有特殊的情感:他既是来喝粥的,也是来雍和宫亲身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民俗氛围的——这是一种“寻根溯源”。
那天整理笔记,我看到自己在农历辛巳腊月八日所写滨老来雍和宫喝粥的情景:“今日,适逢一年一度的腊八,一早就刮起四五级风,气温骤降,行人稀少,但在雍和门殿院却是另一番景象——到这里礼佛和参观的人排着长队,一个接一个地从僧人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其中有一位瘦高的老者与众人一样喝着粥,脸上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就是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经朋友引荐,滨老到我的办公室小坐,我拿出新近出版的《话说雍和与草原》一书请他指教,当他看到我的画和所写文字,很高兴,他说:‘画家就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画大山大水的人很多,雍和宫和草原的主题很好,要画出意境,画出深度。’滨老的语音较低沉,但滔滔不绝,之后,他还讲了讲老北京的民俗往事。”
记得2015年1月我随作家陈援、摄影家高志坚等人专程去拜访滨老,虽然他已九十岁高龄,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当谈到旧时雍和宫的腊八粥时,滨老说道:“当年雍和宫舍粥时,我刚到北京,碰巧赶上了。可是我住在西城,交通不便,必须早去。那时舍粥是在雍和宫牌楼附近,用铜锅盛的粥,人们有拿碗的、有拿盆的,僧人舀粥的勺子是红铜卷把儿的,勺把儿长,但特别有准儿,一勺一碗……”没过多少日子,他又用签字笔在小纸上写下“喝腊八粥,美好的享受”,送给我留念。
年年岁岁,多少个腊八,滨老来到雍和宫,在寒风里、在瑞雪中、在阳光下与众人一起喝着热乎的腊八粥,分享着吉祥与幸福。因为新冠疫情,雍和宫的舍粥活动这两年暂时停止了,真是可惜。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110/20220110_022/content_20220110_022_3.htm
(责任编辑: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