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3-02《燕都游览志》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漫园在积水东,米仲诏万钟所构,中有阁三层。湜园,太守苗君颖别业,西面望湖。杨园在湜园稍南,杨侍御新创。莲花社有亭,在水关西,今倾圮。虾菜亭在莲花社西,以藩隔之,水部戴大圜建。相国方园,在水关西。”
《帝京景物略》有载:“立净业寺门,目存水南。坐太师圃,晾马厂、镜园、莲花庵、刘茂才园,目存水北。东望之,方园也,宜夕。西望之,漫园、湜园、王园也,望西山,宜朝。”由此可知,积水潭(即西海)的东侧有个叫漫园的园子,这个园子是米万钟(明万历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兴建的。在园子里面有一座三层的阁楼。湜园是太守苗君颖建的别墅,西面可以直接看到湖水。杨园在湜园偏南一点,为杨侍御新建不久的园子。在水关的西侧还有莲花社,里面有个小亭子,现在莲花社已经荒废了。虾菜亭在莲花社西侧,两个园子之间有藩篱相隔。虾菜亭由水部戴大圜所建。相国建的方园,在水关的西侧。
这里所说的漫园、湜园、杨园、虾菜亭、莲花社、方园……明代皆名列积水潭“十大私家苑囿”。因这些园子临湖而建,风景秀丽,备受推崇,留有“虾菜亭虚水浸沙,城头风折雨丝斜。秋来南客多乡思,不看荷花看稻花”的佳句。
虾菜亭是个什么性质的苑囿呢?它是一处临近水边极为清静的园子。也就是有些文献资料中提到的“尽幽深之致”“一半野云间,秋心风露下”,具有江南水乡之雅趣。
文献资料对虾菜亭所在位置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记载为在西海水关西,有的记载为汇通祠南侧的稻田中,有的记载为后海的李广桥附近,有的甚至说,“前海集香居前,满植荷花。到南端折而西,即为前海正面。海中有虾菜亭旧址,萑蒲丛生。”纵观各种意见,笔者认为白鹤群先生的观点可信一些。据白先生介绍,梁漱溟先生之父梁济先生在民国二年(1912年)用数百金购买西海西沿(现在为小铜井胡同1号)院落一套,于次年正月迁入。这套宅院背倚古都城墙,左挽汇通古刹,右连大、小铜井胡同,前俯净业湖水。住宅与花园总面积1千多平方米。据明清史料所述,梁宅前身为明代莲花社(因园内有亭,又称莲花亭),西花园则为虾菜亭。虾菜亭又称虾菜圃,为积水潭十大园圃之一。上世纪50年代,兴建总政排演场时,梁漱溟先生捐出虾菜亭和西院西北角的小铜井庙宅地。总政排演场建成后把梁氏房屋进行修缮,并在西海西沿另辟新门。梁氏居所则成为西海西沿2号院。
白先生与梁漱溟先生关系很好,多次上门拜访梁老,因此白先生对虾菜亭的描述比较令人信服。
查字典,“虾”是多音字,既可以读作xia,也可以读作ha。这样一来,“虾菜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因为什刹海水泽丰厚,盛产小鱼小虾,像烟袋斜街有家李二炸虾店,油炸的河虾就产自什刹海。“虾菜亭”可以理解为品尝河鲜之地。另外一种根据“虾”的ha音,认为“虾蟆”与“蛤蟆”意思相同。这个园子紧挨着西海,附近还有水稻田,一到夏夜自然是蛙声一片。旧时,什刹海地区水域宽阔,盛产蛙类,太医院每逢春季都要组织人力到什刹海捕捉蟾蜍,取出蟾酥为“紫金锭”配药之用。所以,虾菜亭隐含着静听蛙声的意思。
那既然是与虾类或蛙类相关的亭子,为什么还要加一个“菜”字呢?可能早年亭子旁边有处菜园子。在《燕都游览志》中对本该介绍的虾菜亭的亭子只字未提,在论述莲花社时倒是特意提到了“有亭”,这也符合白鹤群先生“莲花亭”的解释。(张亚群 姚华容)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