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梅州围屋凝乡愁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3-23

梅州“石立方”泰安楼门楼独特,镶嵌入墙。

围龙屋代表作承德楼红灯高悬,古朴典雅。

  在梅花盛开的季节,跟随北京作家协会交流团,来到南国一个以“梅”作为地名的美丽地方——广东梅州,走老街、访乡村、寻古镇,被浓浓的客家民风民情所感动、所浸润。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多姿多彩的古老客家围屋带给我的触动,以至于时过多日,梅州城乡那些保存完好、色彩斑驳的古老围屋影像,仍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梅州,地处广东东北部,粤闽赣三省交界,有“世界客都”之称,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据传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客家围屋,凝聚了千百年来客家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如同风格独具的民族古乐音符,星罗棋布散落在梅州的土地上。在北京,我们大家都熟悉四合院,但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客家民居标志性建筑“围龙屋”,竟是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颗印”齐名的“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陪同我们的中国客家文学院的朋友介绍,围龙屋是客家梅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圆围、方围(土楼)和半圆的围龙屋,以及走马楼、府第式、四角楼、五凤楼等,广义的围龙屋泛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只要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围龙屋。在梅州市区和城郊方圆40公里以内的地方,即可以看到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围龙屋,整个梅州地区则保留着上万座围龙屋。围龙屋造型既古朴又典雅,功能既简洁又实用,是客家人千百年生活智慧的体现。

  承德楼——承载人文精髓

  作为客家传统文化代表的承德楼,位于梅州市中心区华南大道,剑英公园斜对面,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民居围龙屋,一百多年前由梁氏炯昌公斥巨资建造,历时十年完工,占地面积达3780平方米。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完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聚族而居。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彰显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承德楼采用双层土木跑马楼结构,三堂二横一围龙,八厅八井十八堂,楼上楼下共有八十三间房屋,蔚为壮观。

  “承先惟善,德厚乃昌。”占据风水宝地的承德楼,门口一副对联开宗明义道出这家名门望族的追求。步入其中,但见居中龙厅宽敞大气,各式厢房装饰考究,厅廊连接设计精致,楼上楼下呼应巧妙,整个院落堪称古典民居建筑珍品。据介绍,这里的中厅家谱和神龛更是梅州独此一家,要了解这座传奇围龙屋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承德楼并非只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在改革开放之初,其梁氏后人便依托这座百年老屋开始创业,凭借客家人吃苦耐劳精神,打造出赫赫有名的餐饮品牌,制作正宗传统的客家美食,且集文化、游玩、餐饮为一体,遇到重要节假日,还有客家山歌对唱、民乐现场表演,以及“客家传统婚嫁迎亲仪式”活动,可以让游客体验客家婚嫁隆重热烈的场面。“品客家菜,看客家屋,做客家人”,浓浓的客家风情,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客人,难怪天天高朋满座。

  泰安楼——石方造型神奇

  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晶莹剔透,名闻遐迩,没想到在梅州有座“石立方”也鼎鼎有名,它就是位于大埔县龙岗村的泰安楼。这座石方楼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经有254年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荣列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有趣的是,这座石方楼虽呈四方形,但并不是正北正南,而是坐东北向西南。泰安楼长49米、宽52.6米,加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达6684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属于砖石木结构。泰安楼高11米,共有房间200间,分为三层,一二层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楼正面为直角,后墙呈弧形。因楼外墙为石墙,所以很早以前当地人便将之称为“石楼”。为防外患,一二层不设窗户,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易守难攻,安防系数蛮高。

  刚到楼前,大家就被其大门吸引,乍一看,门楼雄伟与楼体浑然一体,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细细观察,这门楼竟完全是镶嵌在墙上的,只有浅浅的凸起,是独特的“假门楼”。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原来,按照古时的规矩,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作为商人的楼主,巧动心思,来了一个“下有对策”,以一个“假门楼”满足自己的愿望,也成了石方楼的神奇一景。

  楼内主体建筑为二进庭院式平房,上堂为祭祀祖功宗德的祠堂,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中间。沿着略显陡峭的楼梯登上三楼,俯瞰楼内全景,但见楼外有屋,屋外有楼,环廊将每个房间有机穿起,出入方便快捷,整体设计近乎完美。环廊上挂起串串大红灯笼,装点出红红火火的气氛,在这里抚今追昔发思古幽情,很让人流连忘返。

  种玊上围——古寨围城而居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这个“玊”字,《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没有,但《汉语大词典》里面有,念su,(音速),意思与玉相关,当地人一般会将其作为“玉”的变体,将“种玊上围”解释为一个培养造就人才的地方。

  “种玊上围”人称“西门古寨”,位于梅州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坐东向西,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8000多平方米,围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共108块墙体围筑而成,构成独特的“隐涂蟹形”轮廓。寨内有三街六巷,一祠堂六公厅,呈八卦九宫格局,大小房间480多间,是集厅、祠、院、堡、居为一体的大型古建群。其结构独特,布局新奇,是丰顺县著名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古建筑,在客家围屋中罕见独特。

  “种玊上围”创建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历时18个春秋,至康熙九年(1670年)建成。古寨的围墙是用贝灰、糯米泥、沙石子及红糖为原料夯实而成,墙体每块宽6米、高6米、墙厚0.5米,异常坚固,军事防御功能很强,历史上虽遭遇多次匪患,仍保护古寨从未失守。古寨中都是罗姓,有尊师重教传统,清代古寨中先后出了5位举人,按照乡规“每中一举种榕一棵”以示标榜,古寨外池塘边有5棵古榕枝繁叶茂,“五丛榕”成为汤南上阳古八景之一。这也是游客未入古寨就必看的景致。

  走进古寨,沿着三街六巷细品历经沧桑仍傲然矗立的古祠、老屋,油然而生对古代匠人的敬意。古寨中不时可以看到正在大兴土木的院落,看到“敬畏历史,重现光芒”“延续文脉,留住乡愁”的宣传牌。接待我们的村委会罗主任介绍,这个村正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种玊上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新楼整村实施具有当地传统客潮建筑特色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建筑和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旅游产品开发,策划开展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推出汤南面线、红桃粿、鼠壳粿等系列地方风味美食,打造丰顺乡村旅游新名片。

  几天光阴,匆匆而过,仅仅走马观花,已经为梅州围屋魅力所震撼、所倾倒。其实,还有更多各具特色的围屋值得去踏访、去品味:设计精巧、结构独特的花萼楼,砖木结构、府第式的光禄第,取意“拱璧连城价,辰辉万户春”的殿堂式拱辰楼等等,都各有动人故事或美丽传说,惜乎时间仓促,无暇一一拜访。梅州的朋友推荐,仅有“人文百侯”之称的客家古镇,就有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120多座,并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堂七魁”等佳话广为流传,走进百侯,探寻古迹贤踪、人文风情,可以感受历史的厚重、精神的魅力。

  保护古建,留住乡愁。梅州客家围屋,记录下历史,传承着文脉,凝聚起乡愁、乡情,像无形的纽带,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不管走多远,都会思念着她,牵挂着她……(郝中实)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