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四月初一妙峰山庙会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5-11

  眼看农历四月初一就要到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京郊都会举办一场大庙会——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庙会始于明,清代达到鼎盛,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由民众自发组织。庙会之所以定在每年四月初一开始,是因为这一天是民间百姓进山敬拜“碧霞元君”的日子。

  这一天,四面八方的香客、香会云集到妙峰山附近的“香道”上,沿途有的香客会几个人一起组成香会,搭建茶棚,为往来香客提供免费粥茶,有的香会以自己的表演为香客献艺,以示虔诚,如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清代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记录了这个“大庙会”的盛况。

  2008年,妙峰山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妙峰香火甲天下

  之所以能在京西举办这样的大型盛会,主要是因为京西供奉着碧霞元君,也就是百姓口中的“老娘娘”。

  在明清时期,京城百姓想要祈求姻缘、祈求子嗣、祈求生活安康就会在四月初一这天,前往北京城五座香火旺盛的碧霞元君庙祭拜,这五座碧霞元君庙被称为“五顶”,分别为东顶,在东直门外小关村一带,今已无存;南顶,有大小之分,大南顶在左安门外弘仁桥,小南顶在南苑大红门北,现在都很难寻找了;西顶,在西直门外蓝靛厂长春桥附近,也踪迹无存了;北顶,在德胜门外土城东北北顶村,即现在的亚运村体育场馆中心位置;中顶,在丰台区南苑中顶村草桥北。

  除了这“五顶”外,北京城还有一金顶,这就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北部的妙峰山,且这座金顶的香火远胜于其他“五顶”,每年四月初一这天,不仅北京城的老百姓来,全国各地的香客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祈福许愿。

  关于妙峰山的“香火”的盛况,清朝光绪年间,有位叫富察敦崇的学者在《燕京岁时记》中写到:“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凡开山以前有雨者谓之净山雨。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势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天下矣!”

  文会与十三档武会

  香火鼎盛,香客云集,除了个别进香祈福的香客外,还有的香客会十几二十几个人结成“香会”,集体朝顶进香。香会就成为庙会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北京有很多香会,但是并不是每个香会都可以到妙峰山上朝顶进香。凡是到妙峰山朝顶进香的香会,都要得到设立在北京城里的“会口”的认可,方才允许该会的会旗打出“金顶妙峰山进香”的字样。

  香会大致分为文会和武会。

  文会一般指为进香者服务的善会,主要在庙会期间为香客和庙宇做善事,负责安排吃、喝、行及维修等服务。文会又可分为坐棚和行香。坐棚是在固定的场所为香会、香客提供服务。行香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在走动中为香客、香会提供服务。无论行香还是坐棚都是自发组织、义务服务、分文不取,以行善为主。文会为香客和香会提供的服务非常周全。过去有修道老会,在庙会前夕负责维修进香的道路,以利人行;路灯老会、提灯老会,为夜间行走的香客挂汽灯,提供照明条件;茶会,为香客提供茶水;缝绽老会,负责提供免费服务。另外还有舍馒头、舍盐豆、舍鲜花、舍拐棍的香会。这些都是向老娘娘表示虔诚的方式。

  武会是边走边表演“酬神”的香会,又称行。武会行进在香道上,又叫“过会”。武会有十三档,表演十三种技艺。每一档会都代表妙峰山山顶上的娘娘庙中的一件摆设。这十三档会分别是:开路会,演员装扮成像,手舞钢叉,它是为各路神仙打开道路,驱走鬼怪的;五虎棍会,演员演宋太祖赵匡胤和“董家五虎”打斗,象征打开人路,为香客朝顶进香开道;高跷会,演员足登高跷表演故事,高跷代表娘娘庙门前的栅栏;中幡会表演舞幡技艺,中幡象征庙门前的大旗;狮子会表演舞狮子,狮子代表庙门前的狮子;双石会,表演哑铃的技艺,双石代表庙里面的门槛;掷子会,表演的是舞动两个石锁的技艺,掷子代表庙里面的锁;杠子会,表演的是类似今天单杠的技艺,杠子代表庙里面的门栓;花坛会,表演舞动花坛的技艺,花坛代表庙里盛圣水的花坛;吵子会,主要表演吹唢呐,代表庙里钟楼里面的钟;杠箱会,表演杠箱官与观众的滑稽逗乐,杠箱装着送给老娘娘的供品;天平会,表演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天平象征着秤,是用来秤送老娘娘的钱粮的;神胆打鼓会,擂击八大鼓,代表的是娘娘庙的大鼓。

  文会服务,武会表演献艺,再加上香客朝拜,构成了妙峰山特有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味、十足的人文景观和热闹的场面。

  妙峰山庙会的“新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香火甲天下”的妙峰山庙会曾一度中断,1993年,断档了半个世纪的香会又重新活跃在妙峰山上。

  庙会恢复后,门头沟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组织——妙峰山管委会和花会联谊会以保障庙会顺利举办。每年庙会前一个月,联谊会负责召集会议,登记、统计香会档数,审查是否符合上山表演的标准,安排走会的顺序并协调相关管理单位,做好安保工作。

  1993年,庙会第一年恢复,妙峰山管委会统计的会档总数为51档,虽然只有不到庙会鼎盛时期的1/4,但是这一年举办的庙会对妙峰山庙会这一大型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

  2008年6月,为了进一步保护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3年的酝酿和准备,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香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妙峰山庙会的发展迎来新高潮,前往妙峰山朝山进香的香会数量保持着持续增长,据统计,10年来,每年前往妙峰山庙会的香会数量都维持在150档上下,除了延庆、密云、怀柔、平谷四个北部区外,其它各区均有香会进香。随着进香香会数量的不断增多,妙峰山庙会作为社会领域的象征属性不断得以确认,成为现代传承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2012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妙峰山香会文化,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门头沟区在废弃的矿山上建起了“妙峰山香会博物馆”,2014年9月,博物馆正式对游人开放。博物馆展厅分礼仪中国、行香走会和朝顶祈福三大部分,通过对百年来民众妙峰山朝顶进香历史的图文、实物回顾,全景展现了北京地区及周边民众围绕妙峰山朝顶进香所呈现的民俗生活,揭示京西妙峰山作为近代北京地区民众的信仰圣地之发展历程,同时呈现出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五四”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调查妙峰山进香活动以接近和了解民众生活的过程,展示这种调查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新方向,而且赋予了妙峰山进香活动以新的意义。(张昕)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