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匠意哲思 大元三都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7-09

元上都民居遗址

元中都遗址

元大都遗址公园中的大都盛典群雕

  言及元朝,自然会想到清丽婉转的元曲,稀贵精美的元青花,然而更让人无法忘记的是元朝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统称“大元三都”。然百年欢宴,三都几许?帝制时代都城的盛衰总是与王朝的命运休戚相关,曾经巍峨壮丽、匠意哲思超迈前代的三都也不例外,虽然存在仅百年时间,其短暂的历史却浓缩了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时代的精华部分,恰似一道刺破苍穹的耀眼光芒,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恒久记忆。如今,三都的历史遗迹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留给后人的是沧桑的背影与无限的回味。

  佳气葱郁元上都

  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出城向东北方向行驶,远处的山岗连绵起伏,东西两边是广阔的草原。行不多时,至闪电河北岸,一块镌刻有“元上都遗址”巨石映入眼帘。看旁边上都城遗址的复原平面图可知,元上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其中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与皇城呈“回”字形。宫城为长方形,墙两侧均用青砖包砌,四角建有角楼。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部,呈方形,墙体两侧用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蹬城的踏道。外城则是在皇城的西、北两面,由皇城的东、南两墙延伸修筑而成,平面呈方形,周长约九公里,全都用黄土夯筑。散布其间的还有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哈登台敖包等建筑,城外四周的山头上建有预警的烽火台。而今放眼望去,芳草萋萋,比较显眼的就是一些野草覆盖的小丘。只有细看,才可分辨出它们断断续续连成个长方形,里外有两三层,确是从前的城墙。而城墙下那条浅浅的沟,想必就是护城河了。东侧有一瓮城和城门,还很有些当初的样子。很难想象,这些断壁残垣下曾盛放着元朝的历史、文化、生活和梦想,这里曾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帝国的都城。

  元上都又称滦京、上京,是蒙古族掌握政权后建立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版图的元朝的第一座帝国都城。1264年,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后不久,将开平府(建于1256年)升为上都,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城市设计采用了前代都城所没有的三重城垣相套、南北向中轴线,山在其北,水在其南的格局,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也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并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都城所继承。这是一座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今天,繁衍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许是因为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原因,始终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民俗,每年盛大的元上都“那达慕大会”就很气派。正蓝旗每年都举行夏季那达慕,在草原腹地,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不顾旅途的遥远,男女老少,乘车骑马,云集到那达慕的营地里。素日宁静的草原,彩旗飘扬,人流纵横,牛羊欢叫,牧马嘶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毡包像珍珠撒满草场,人流像潮水来自四方,骏马像流星追云赶月,歌声像百灵婉转悠扬,草原沸腾了……

  大汗之城元大都

  提起北京,人们想到是首先的是故宫、天坛、长城等中国元素鲜明的代表景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之际,地处中轴线上的鸟巢、水立方所在地毗邻的北土城地名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北京奥运会开通的地铁10号线有一个车站叫西土城站,西土城正是因地处元大都城垣遗址西北角而得名。在学院南路与西土城路交会处,小月河南端,今天尚存一段40米长的月牙形土山,是元大都肃清门瓮城遗址,它证明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存在。

  今天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一个横贯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带状公园,园内野趣十足,再现了古人对土城外自然风光的描写,流连其中,让人忘记身在北京城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土城郊外。公园中保存和新建了“城垣怀古、蓟门烟树、燕云牧歌、大都建典、大都盛典、龙泽鱼跃”等反映元代历史的景点。再现元大都壮盛景象的“大都盛典”群雕以佩有经络、鲜花等装饰的四头大象开道,象背宝座上是威严的忽必烈,身边还有显示其彪悍的金钱豹,下部为显示元之气蕴的国际大都市宫殿、学府、教堂、民居建筑基石的造型。以忽必烈和元妃为中心,组雕共有19个主要人物,两侧除元朝开国时的文臣武将外,还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尼泊尔建筑师兼雕塑师阿尼开等。壮观的组雕展现了元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盛况,是北京市迄今最大的室外组雕。

  元世祖忽必烈抱着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高原来到燕京城。新都城于1267年动工,营建的过程中,1271年决定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1274年大都城建成,蒙古人称其为“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的意思。从此元大都就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帝都。其时,“大都”与“上都”两都并立,每年春天,元帝携同后妃、诸多贵族及大小官吏人等,前往上都度夏,秋天再返回大都过冬。年复一年,从无例外,形成了“双都巡幸”的习俗。两都并立,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大都和上都并重,成为元代政治统治的显著特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来到大都城。他对大都城的平面设计极为称赞:“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通过他的叙述可以看出,元大都确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城市。

  元大都的建设是非常成功的,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内,所以改动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时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王朝的继续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时期都城的杰出典型,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又加以改造和扩建,于是北京城作为新时代的首都,又呈现出其特有的新风貌。

  昙花一现元中都

  在张家口张北县城北的十几公里处,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一座古城遗址,过去曾被当地人称为白城子,被认为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北羊城遗址,直至1998年,考古工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查和试掘之后,揭开了惊天的秘密,白城子竟然是消失了近700年的元中都。这一发现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如今,这里已被开辟为“元中都考古遗址公园”,周边被称为中都草原,成为人们怀古度假的理想去处。

  阳光辉照下的元中都城垣,泛着灰暗的白光。黄土夯筑的城墙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仍然显得气势恢宏,经过发掘的元中都一号遗址是当年的大殿,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在30多厘米厚的表土层下,便是大殿的原始台基,台基上还残存了许多汉白玉柱础和铺地的方砖。尤其幸运的是出入大殿的坡道都保存完好,坡道宽4米,上面铺设有长方形草叶花纹砖和方形青砖,在后殿部位,有两个汉白玉柱础,直径有1米多,虽然略有损坏,但大体形制基本完整,这么大的柱础,上面的柱子一定也是很粗的。其中一件的覆盆还雕有宝状莲花,非常精美,表现出大元帝国的工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艺术功底,由此可见,当时地面上的建筑,是何等的雄伟壮丽。

  元中都是由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海山建造的,中都城南离大都245公里,北距上都195公里,是辽、金、元时代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地。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元武宗海山继位仅10天,就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立宫阙为中都”。第二年七月中都宫城基本建成,宫城中宫殿巍峨,金碧辉煌,中心大殿相当于今天的七层楼高,周围是配殿,如众星拱月。宫城的四个角楼高耸雄峙,不愧皇家宫阙,皇家气派。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中都的建造者武宗海山之后,9位皇帝中7位出自海山家族,占到了全部13位元帝王的一半之多。元中都这座仅次于元大都的都城,从兴建到焚毁,仅仅存在了50年,但却见证了元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白英)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7/06/content_262697.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