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长城脚下黄松峪村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7-25

水库大坝处为原黄松峪关旧址。潘军 摄

村西观音洞和古银杏树。

上世纪供销合作社遗存。

  黄松峪村是一座由长城关堡演变而成的村落,成村于明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聚落形态,该村选址不仅位于通衢要隘处,也属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数百年来,村内古迹众多,也有着热闹的民俗及许多不老的传说。

  忆长城雄关

  黄松峪村位于平谷城区东北40里处,三面环山,中为平原,是乡政府所在地。明长城从北侧山脊穿越而过,因村北长城关隘——黄松峪关得名。

  长城关口大多伴水而建,黄松峪关亦是。《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正城,河口平漫,通众骑,极冲,馀通步缓。”关口位于山谷之间,宽约百米,地势平缓,涛涛的石河水自北向南穿流而过,两侧建有敌楼。

  黄松峪关又称黄松谷关,据说山谷间原有两株珍贵黄松,也有说因满谷松树得名。该关是蓟镇长城沿线一处险要关口,也是进入平谷北部山区重要通道。关外有高山深谷、急流飞瀑、沟壑密林和丰富的黄金矿藏;口内地势豁然洞开,一马平川,利于屯兵休养生息;关两侧山峰峭拔,长城蜿蜒其上呈纵深护翼。

  有研究资料称,在历史上,黄松峪段明长城独具特殊性。西协墙子路与中协马兰路的辖区交会于这一带,鱼子山往北为墙子路,黄松峪关往东属马兰路。路与路管辖交界处的军事地位较为重要,马兰路副总兵都督金恢曾在黄松峪镇守,墙体和敌台的建筑等级较之其它墙体规格要高,这里也是北京仅有的一处明长城军事辖区交汇点。

  1969年,残存关口因修建黄松峪水库被拆毁,水库大坝处即为关口原址。1981年春,关口附近出土两件明代天启年间铜炮,器物完整,器身呈竹节状,有统一编号,上刻铭文分别称其为“安边神炮”和“虎蹲神炮”。这两件铜炮通长都不足50厘米,非常适用于山地作战。

  想石城老村

  黄松峪早期村落为石城式建筑,古朴秀美,坚固实用。这座石城即黄松峪关的守城,内设兵营,有副总兵衙门府。《平谷文物志》载:“关口东南300米处原有关城一座,东西长约300米,南北约500米,设东、西、北三门,内有鼓楼等建筑,现均无存。”

  关于村庄旧貌,老乡介绍说,石城的城墙高约5米,宽约3米,城内只一条主街,以槐树为行道树,每三、四十米一棵,主街南北各有一门。北门券拱顶上为钟鼓楼,门外40米有一近十米高影壁,过去结婚时,吹鼓手和花轿必须要绕影壁走上一周。影壁北侧是弥勒庵,俗称北大殿,据说庙的前身在元代以前就曾是武将的衙门,在明代是副总兵衙门府,后来老百姓认为官宅风水硬,便改建了庙宇。至今庙前一棵古槐,枝繁叶茂,乃村中仅有的古槐了,因当年树形不好而免遭砍伐。南门为砖砌券拱,甚是雄伟,也称喜门,即喜事走南门之意。门外不远是一倒座菩萨庙,面向村庄,现残存一间正殿,菩萨庙西南有戏台一座。此外还有2个西门,一个靠南、一个靠北。城东侧依山,没有门。

  门的数量及位置与文物志所记有些出入,而村民所言应该不虚,石城毁于上世纪中期,村中老人大多见过。早期村民为守城官兵及其后代,最初住石城内,后来从西涝洼等村涌入搬迁户,在倒座菩萨庙以南、西城墙以西建房落户。此时,城墙被拆,很多房子是沿着城墙根建造的。仅东山脚剩余三四百米长的墙体,平均2米来高。

  长城驻军处往往庙宇众多。黄松峪村原有关公庙、太公殿、龙王庙、五道庙、真武庙、玉皇庙等庙字11处,香火鼎盛一时。玉皇庙和太公庙先后建在村北山上,东侧有座高耸的白塔,正对主街,远远便能望见。现白塔早已不存,全村庙宇仅剩2处。

  寻古迹遗风

  刚进村庄,上世纪中国农村气息扑面而来,南北长约150米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和粮库遗迹保存较好。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遍布广大农村,如今也成为遥远的回忆了。村里有几处石头墙老房,墙基或墙转角处可见当年城墙巨大的条石和厚厚的城楼砖。倒座菩萨庙西侧老房古香古色,木质门钉上雕刻着寓意“福寿”的蝙蝠和大桃。北大殿变成了民房,房前古槐生机盎然立于街中央,像是停在岁月里,始终代表军衙守护这里一般。

  村西山脚的观音洞,俗称西洞,为天然石洞,深约20米,内设十八罗汉和白衣菩萨像,洞外左右各有古碑一块。洞前一株雌雄同株的古老银杏树,枝稠叶密,高20多米,需4人合抱,为平谷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村民说有1460年了,平谷官方资料记载树龄约550多年。

  传说古时,洞中有条大白蟒,经常出来倒挂在银杏树上,头伸到南河里喝水,从远处看,晶光闪闪。村内高跷队常在银杏树底下排练,从没有摔伤的,村民认为是灵蛇在保佑他们,因此在洞内供奉白衣菩萨。现今观音洞和银杏树处在一古香古色的院内,有池有竹相伴,非常清幽,闭上眼,似有僧扫落叶之声入耳。

  黄松峪村能人多,不仅五档花会名噪一时,会唱戏、懂戏的人也不少,村外戏班子都不好意思来。高跷、五虎棍、小车会、什不闲、大鼓这五大会的人数达二三百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凡重大节点或村里有喜事,都要“走会”庆祝。高跷表演者面部画成戏剧脸谱,跷上漆着各色纹样,或扭踩表演或炫技展示,有的跷高至1.2米,技高者一腿后背,另一腿能连续跳上30多级台阶。五虎棍则是以武打为主,兼有故事情节和民间舞蹈。

  元宵节是村里的大节日,要祭神,一般走会4天,从正月十三晚上开始,正月十五、十六晚上达到高潮。期间搭灯棚、供神像、放烟火、走会拜庙、说书唱戏。年景好时,全村要三处搭灯棚,即街北弥勒庵前、街南菩萨庙附近和西小街龙王庙前。五档会白天晚上都要表演,晚上表演时,人们通常一手握香束,一手提纱灯或点燃的松树明子前来围观,一片灯火通明,热闹喜庆。

  登上原关口西侧石边长城回望村庄和水库,找到了不想离开的感觉。高崖碧海、远山平原、农田村舍,一切安和静美、浑然天成。长城的作用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但给予黄松峪村独特的精神特质却根深蒂固。目前,依托长城文化带建设的快车,这里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真的要拭目以待!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7/24/content_267119.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