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8-24插图 周航
朝阳区三元桥地区是个高级饭店和写字楼扎堆儿的地界儿,凤凰城、威斯汀大酒店、昆仑饭店、南银大厦、京城大厦、昆仑汇、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饭店……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时尚之地?然而这一大片区域,三十多年前的名称是“牛王庙”,十年前的公交站牌子上还有牛王庙站,直到现在,也还有牛王庙村的存在。
1
据史料记载,清代时,出东直门往东北五里有一个小村,村头有一个小庙,被称为牛王庙。不过到了北京解放前,牛王庙就不见了踪影,只有这个地名存在。
关于牛王庙的传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原先牛王庙这片地区,经常有野兽出没,骚扰村民。大家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把野兽吓走,但去哪儿找老虎成了大难题。就在大家伙儿冥思苦想之际,一位村民灵机一动,拿出了一块虎皮,让家里的老黄牛披甲上阵,还在牛角上插了两把令箭。就这样乔装打扮的老黄牛吓跑了骚扰大家正常生活的野兽,因此立下了功劳。为了感谢这头老黄牛,村民们就凑钱盖了一座牛王庙。
另一种说法,就和旧时的农历春厂“打春牛”以及“皇帝春耕”有关。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载物、饮食多离不开牛,再加上牛肉美食,牛乳补身,牛粪肥田,牛革御寒,牛宝医病……使得民间百姓对牛深为敬之。当时官府也有禁止杀牛之律,故在此地建有春牛庙。庙为两层殿宇,前殿供春牛,后殿供关羽关云长,民间百姓习惯称为牛王庙。
2
光阴流逝,现在知道牛王庙这个地名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位于朝阳区霄云路和首都机场高速路之间的一条小路上,人们仍可找到牛王庙村委会。从出版于1947年的北平城郊地图上可以看到,牛王庙紧挨左家庄,周围小河小湖很多,还有一座尼姑庵叫三元庵。
牛王庙村委会主任胡少雄曾经接受过媒体采访,报道中说,胡少雄听村里的老人讲,牛王庙的遗迹在解放前就没有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设三元桥(刚建成时被称为牛王庙立交桥)时,他还特意到现场考证牛王庙所在的具体位置。当年的一位施工人员告诉他,牛王庙的遗址在三元桥内侧车道和首都机场高速及京顺路取中偏北的交叉处。
这些年来,牛王庙所在的这个村子——牛王庙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牛王庙村被定为北京的近郊菜区,成为京城居民菜篮子的主要供应地。在胡主任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无论蔬菜的品种和种植亩数都是按照相关计划规定来执行,村民们所种蔬菜要全部上交。当时的牛王庙村是一片广阔的菜地,在菜地里零星散落着村民们的院落。由于牛王庙村是近郊,周边的坟圈也多,菜地里经常可以看到野兔、狐狸和蛇等动物的踪影。
笔者1972年从虎坊桥搬到牛王庙村往西一公里的新源里,小时候经常在牛王庙村蔬菜大丰收时,捡拾一些菜叶喂附近解放军汽车连养猪场的猪,觉得很好玩。菜地里还有一种会飞的蟋蟀,就是一种黄麻头。玩蟋蟀的都知道红麻头、黑麻头、黄麻头,那是厉害的蟋蟀。我所在的新源里小学夏季经常到附近生产队学农。如在番茄地里除草,这活儿不好干,因为番茄地当时还间种香菜,挖野草特别容易不小心挖到香菜。太阳毒、温度高,我们经常干得大汗淋漓。
至于说野兔、狐狸,我那时因为年龄太小没太注意。那时通往首都机场的道路已经修通,道路两旁虽然都是人工林,但由于没什么人看管,林木茂盛荒野不堪,各种昆虫众多,还有黄鼠狼、野猫和蛇,蝙蝠也特别多。当时北京的三环路还没有通车,只有北环、东环和南环,三元桥尚未修建,只是一个机场路和东环路的十字路口,路口东北角是个交通岗亭,岗亭边上就是茂密的灌木丛。那时的警察叔叔都是白上衣,白色大盖帽,蓝裤子,黑皮鞋,腰系棕色牛皮带,看上去十分威武。
当时的三环路上车特别少,每到下午五六点就几乎见不到车辆了,只有零星的通往首都机场的小轿车快速驶过。这些车大多是使馆区的,经过时发出嗒嗒嗒的声音(为避免柏油路开裂,每隔几米,就会有一条一厘米宽的细细的防裂沟,汽车驶过时会发出声响)。岗亭周围还有小片的稻田和小河,河里鲫瓜子、泥鳅多得很。孩子们拿着抓蜻蜓的网兜往河里一扣,就能抓到不少,拿回家去喂猫。
3
据牛王庙村委会主任胡少雄回忆,1976年,牛王庙村开始发展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村民们除了种蔬菜,还可以给附近工厂加工各种零部件,这里开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1978年伊始,随着三环周边的建设,牛王庙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1984年牛王庙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四元桥、机场高速陆续开工建设;1993年,京润水上花园占地建设;1996年,村民户口变为非农业户口。原先的菜地上建起了座座高楼大厦,除了霄云路上零星散落的牛王庙字样的门牌号,牛王庙已经难觅其踪迹。
确实,笔者记得1976年左右,虽然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但是有些农村同学的家里,已经允许养殖更多的鸡了,吃不完的鸡蛋能和我们这些城里的同学换粮票(农村同学家里不缺鸡蛋,缺粮食)。因为牛王庙交通岗亭附近的大企业特别多——东北方向是曙光电机厂,东南方向是地质仪器厂,正东方向几公里就是现在著名的798厂、751厂,还有774厂,也就是现在的京东方集团。工厂里经常需要一些低技术要求的产品,比如纸箱子。笔者那时在新源里小学上学,学工时就是制造纸盒,定期用手推车送到工厂去。给工厂送产品是我最喜欢的劳动,因为需要沿着机场路走,道路两旁都是茂密的林子,景色宜人。进了工厂,里面到处都是参天大杨树。回来的路上,校办厂工人师傅会组织我们到饭馆吃饭,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八个肉包子,站在餐馆的一个角落里吃。当年的肉包子货真价实,咬一口都是扎实得流油的肉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修建三元桥,据说当时觉得牛王庙立交桥这个名字不好听,故改为三元桥。笔者觉得恐怕不是,而是借用附近尼姑庵三元庵的名字,起名叫三元桥。桥一修好,三环路也开始打通了,后来首都机场高速路也修好了。细心的读者发现了没有,北京没有一环,只有二环、三环,这是个可笑的事情。据说是因为早年三环路还没贯通的时候,只有东环路,南环路,北环路这名称,又被人俗称为三环路,并不是说这是第三条环形路的意思,可是后来以讹传讹,就被命名为三环路了,等修好二环路,也就没地方命名一环路了。其实所谓的二环路才是真正的一环路,三环路按理说应该是二环路。
三环路修好以后,各种现代化大厦拔地而起,我所住的新源里和三元桥之间又兴建了新源街,三元里兴建起各种住宅小区,牛王庙这个地名也逐渐被人淡忘了。(作者单位:朝阳规划艺术馆)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8/23/content_274813.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