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07如今,爱逛北京胡同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文艺青年也对胡同文化颇有兴趣。要说北京最文艺的胡同,那还要算前门附近的杨梅竹斜街,它自带文艺范儿得从一百多年前算起。
从清末到民国,经常来这条胡同的文青名人太多,民国最大文青鲁迅是这里常客,沈从文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当年文青们的生活相当丰富,让我们去追溯一下这条胡同的前世今生吧。
民国时期书局荟萃之地
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是北京书局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7家书局。现在还能看到旧址的世界书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端庄大方,外部保存完好。书局荟萃吸引了众多文青。
沈从文当年揣着二十几块钱北漂到北京,落脚在前门附近湖南酉西会馆,就是现在的杨梅竹斜街59号和61号。冬季无火炉,沈从文睡觉时把全部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就这样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在斜街住了半年后,他又辗转到银闸胡同、东堂子胡同、崇文门东大街等地。现在这座会馆已经成了大杂院,看不太出来原来的结构格局。
北京最热闹的娱乐场所
杨梅竹斜街上有一座青砖砌成的醒目的老建筑,门上有“青云阁”石匾额。这便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青云阁后门。
按今天的话说, 青云阁就是当年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在青云阁发端,引领京城的时尚潮头。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老字号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
鲁迅很喜欢逛青云阁,他在日记里记录了从1912年到1922年10年里到青云阁喝茶、见朋友、买东西、吃饭有三十四次。他最常去的是青云阁里的玉壶春茶楼,最爱吃玉壶春的春卷、虾仁面等名点。据说,讨袁名将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小凤仙,并多次在此小酌。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东升平宾馆”,看上去没什么特色,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也经历过辉煌的往日,曾是文青据点之一,还有一段红色传奇。“东升平宾馆”原为东升平浴池,是光绪年间开在南城最大的浴池,李大钊、鲁迅都曾来过,他们在日记中都留下了记录。这座著名浴池还曾是地下党的秘密活动据点。
“隐者”们的手工作坊
百年时光荏苒而过,如今这条胡同文艺范儿依旧,汇聚了一批个性小店和手工业者的工作室,颇具高冷气质。这里的店铺不是天天开门,逛街成了碰运气的事情。即使营业时间,不少店面也时常是大门紧锁,不知店主溜去哪里串门了,有“隐者”之风。
比如“Summerwood夏木工作室”,在街东口的一座木制小楼的二层。工作室主人易先生之前是名媒体人,辞职后,转型成为一名织物设计师,纺织出售一种在中国存续了五千多年的苎麻织物“夏布”。但每次笔者来寻访都遇到铁将军把门。后通过朋友约他采访,也被婉拒。
这条胡同深处的一个大杂院里还有北京最后一位木板年画艺人张阔的工作室“匠人工坊”。年近六旬的张阔是位典型的老北京,人称“阔爷”,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为喜欢的人制作年画。
另一家小店“北京postcard”的店主人丹麦帅哥吴三桂是一位比很多北京人还热爱、了解这座城市的“北京通”。他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从事北京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小店主要出售北京老照片、明信片以及周边产品,店里很有趣的地图拼图很适合作礼物送人。
杨梅竹斜街上还能找到一家老北京兔儿爷店,小店的主人就是“兔儿爷张”第五代传人张忠强,这里的兔儿爷和老艺人还保持着过去的味道。张忠强的小店平时提供DIY服务,顾客需要静下心来,用两三个小时去感受,亲手制作兔儿爷。
杨梅竹斜街上还有铃木食堂、采瓷坊等众多网红餐馆和特色小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花上半天儿的工夫好好探访一番。(京范儿)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06/content_27927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