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13制图 程思遥
据说最近蔬菜价贵,平日躲在角落里毫不起眼的香菜竟然一度卖到三四十元钱一斤。香菜身价倍增,越发不正经了,简直把自己当成名贵香料了。好在这东西一般只是用来做调味,而非黄瓜、胡萝卜、芹菜那样的日常菜蔬,对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影响不是太大。无意之中说到的这几种蔬菜,竟然与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直接关联,他就是张骞。
张骞活了五十岁(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即便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这个年纪也仅仅就是中人之寿。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派他两次出远门,带回来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积劳成疾。这肯定对张骞的寿命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张骞祖籍陕西汉中城固,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他到汉朝当时的西部地区出差,去联络西域地区的国家共同抗击凶残的匈奴人。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一路上那些未开化的人烧杀抢劫,前途渺茫,没有任何导航设备,装备也十分落后。他带着向导匈奴人堂邑父和一百多名随从,历尽千辛万苦,在外历时13年,也就是公元前126年,他才历经磨难终于逃回汉朝,回来时身边只剩下堂邑父和在异域娶的妻子俩人,其他人都客死异乡。在家将养了几年,身子骨刚刚有所好转,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他去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国。这次他带了三百多人以及大批物资,此行因为匈奴已经降汉,还算是比较顺利,路上没有什么意外发生,但是也历时四载。两次出使西域,所经之路或是沙漠戈壁,或是高山低谷,一路上风餐露宿,担惊受怕,足以使一个铁打的汉子垮掉,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没多久,张骞便辞世了。
张骞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政治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从西安出发时,东西方相互隔绝,真正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张骞之后的1100多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入中国土地。张骞之后的1300多年,哥伦布才升起驶往美洲的风帆。因为他的努力,西汉打开了从敦煌到新疆,到中亚、西亚这样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肯定是一个性格坚毅、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上最牛的吃货。不妨设想一下,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之下,活命都是侥幸,他还有心思不远万里带着一堆堆水果、蔬菜的种子和树苗长途奔波。同时,他应该还是一位深知人民群众之所需、十分接地气的人。一路上虽然险恶,他心里却永远想着:家乡父老还没吃过拍黄瓜、没喝过葡萄酒,一定要把这些稀罕物带回家乡,让大家提高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食谱上常见的葡萄、石榴、黄瓜、胡萝卜、芹菜、大蒜、香菜、核桃、蚕豆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食品。此外,因为“丝绸之路”的打开,汉代还有芝麻、豌豆、胡椒、大葱、洋葱被引入华夏。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可查的。
如若没有张骞,今天的餐桌上肯定会单调许多。当然了,假如没有张骞和以后的探险家们,这些食物也会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才能实现了。
越1300多年,也就是公元1492年,明朝弘治五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冒险家哥伦布扬帆出海,他又一次给全世界的吃货们带来了福音。姑且不论哥伦布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今天的吃货们还真的要拜其所赐,才有餐桌上有这般琳琅满目的食物。他从美洲大陆带到欧洲许多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绝大部分又从各种途径辗转迂回,从明代开始进入了中国。
中国传统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其中并没有辣,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没有辣椒。辣椒是哥伦布从美洲大陆带到欧洲的,以后又传入中国,它的神奇作用远比在故乡墨西哥发挥得巨大。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国人想吃辛辣食品,没办法,只有辛味,没有辣味。从食物角度讲,辛味主要来自葱、姜、花椒、芥末和茱萸。辣椒从传入至今不过数百年的时间,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到了无辣不欢的地步。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哥伦布,我们在吃的问题上会面临多么尴尬的局面:想吃麻辣香锅、酸菜鱼、麻婆豆腐?对不起,没有辣椒。想吃川菜、湘菜、鄂菜、赣菜、云贵菜,对不起,不行,也是因为没有辣椒。甚至想吃碗油泼辣子面也没戏,你拿芥末或者捣烂的茱萸代替辣椒试试?肯定像宋小宝演的那个用芥末拌面条的小品一样难堪,直至大半个华夏餐桌和大多数华夏菜系,都会受到株连而倒地不起。除了辣椒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味蕾以外,诸如红薯、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等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传入世界各地的,而红薯、玉米、马铃薯传入欧亚大陆,又间接地造成了人口激增。毕竟,这些食物的产量很大,对土地要求不高,活人无数,人们饱暖自然就会思那啥。
哥伦布除了食品以外,还从美洲大陆带回一样东西,这就是烟草。嘴上叼根冒烟的白色或褐色小棍儿,亦或是嘴里含个烟斗的一时之尚,时至今日我依旧为其所困,难以自拔。
喝水不忘掘井人。吃菜不忘引种人,吃货们,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二位呢?(孟春明)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13/content_281040.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