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撒马尔罕的瓜果,识得长春真人的风姿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8-09-17

元代《雪山应聘图》画的正是丘处机在弟子陪同下到中亚雪山面见成吉思汗的场景

  长春真人丘处机喜吟诗填词,有《磻溪集》传世,且弟子李志常所撰《长春真人西游记》即收录其诗词近百首,几近逢事便赋诗一首或数首,抒怀写意,可见其瘾。丘处机自登州出发,西行万里至中亚大雪山见成吉思汗,虽有蒙古骑兵护送,但十三世纪之草原大漠道路险阻,于七十多岁的老人亦是大难,赋诗大约是调节心神之一法吧。这些诗里,除去见道、应酬之作,尚有不少对西行途中见闻的书写,不仅有记录西域风俗的价值,亦见出老人的生活趣味来。如在邪米思干(即撒马尔罕)城,有诗云:“秋日在郊犹放象,夏云无雨不从龙。嘉蔬麦饭蒲萄酒,饱食安眠养素慵。”又赋诗曰:“灵瓜素椹非凡物,赤县何人构得尝。”均记下西行所见所食之物,在漫长的域外旅程中应是难得的乐趣。而弟子李志常亦是有心,在恩师的行止外,还随手述录沿途之草木果蔬,文字清通,为西行记添上许多意味来。

  长春子所食“灵瓜”,乃“太师府提控李公献瓜田五亩,味极甘香,中国所无。闻有大如斗者。六月中,二太子回,刘仲禄乞瓜献之。十枚可重一担”。撒马尔罕降水稀少,土地多沙化,适宜种瓜,糖分高,是极甘甜的,个头之大,令中国去的全真教人讶异。在回纥昌八剌城,亦记瓜类,“洎其夫人劝蒲萄酒,且献西瓜,其重及称,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昌八剌城距离撒马尔罕城不算远,气候相似,瓜类品种均好。

  仍在撒马尔罕,“壬午之春正月,杷榄始华,类小桃。俟秋采其实,食之味如胡桃”。杷榄是此地的果类,耶律楚材曾有诗云:“葡萄架前葡萄酒,杷榄花前杷榄仁。”也道采杷榄仁吃。杷榄是波斯语音译,另有突厥语,“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阿里马即突厥语之苹果的音译。还有一突厥语音译,云秃麻林:“其地出帛,目曰‘秃麻林’,盖俗所谓种羊毛织成者。时得七束为御寒衣。其毛类中国柳花,鲜洁细软,可为线为绳为帛为绵。”这些描述是奇怪的,又说是羊毛织成,又说类似柳花,其实是作者不识棉花,误认为是羊毛罢了。

  长春子渡察汗额仑河,“其水东北流,弥漫没轴,绝流以济。入营驻车。南岸车帐千百,日以醍醐、湩酪为供。汉、夏公主皆送寒具等。食黍米斗白金十两,满五十两可易面八十斤。盖面出阴山之后二千余里,西域贾胡以橐驼负至也。”阴山即天山山脉,八十斤小麦面粉竟值五十两银,全因距离产地二千多里艰于运输的缘故;醍醐即从酥酪中提炼出的油,湩酪即奶酪,为蒙古人的日常饮食,汉人从内陆来,难免新奇,因记之。(长春子曾说:“闻河以南千里绝无种养,吾食须米面蔬菜。”)

  在鱼儿泺附近,蒙古人向长春子“献黍米十有五斗。师以斗枣酬之。渠喜曰:‘未尝见此物。’因舞谢而去”。漠北未见过枣子,当地人自然欣喜,而献于真人的黍米十五斗,若按“黍米斗白金十两”来算,值一百五十两银,确为厚礼。

  碣石城一带,“渠边芦苇满地,不类中原所有。其大者经冬叶青而不凋,因取以为杖,夜横辕下,辕覆不折。其小者叶枯春换。少南山中有大实心竹,士卒以为戈戟。”芦苇可作杖,且车辕压而不折,其粗壮可知,虽说中原不见,但亦可能是同类芦苇,只不过因地域的不同而样貌发生变化而已。比如甘草,多数见到的不过手指粗细,但也有地区长出的甘草粗如手杖,而到了越南,甘草已可作屋柱,甚是惊人。再看芦苇之不同,或大致如此。而在浑善达克沙地,“其碛有矮榆,大者合抱。东北行千里外,无沙处绝无树木”,矮榆可合抱,也是内陆少见到的。

  在陆局河,“并河南岸西行,时有野薤得食”。薤,于中国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所谓“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说:“薤叶极细。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上露》……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晞’掉了。用词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薤,又一称曰藠头,百合科葱属,茎叶均可食。说到葱,过石河,“其水清泠可爱,声如鸣玉。峭壁之间有大葱,高三四尺”,大约是靠近水源,能够生长得如此之高大。往庭州的道路上,“回纥郊迎,至小城北,酋长设蒲萄酒及名果、大饼、浑葱”,这里的浑葱却非大葱,乃为洋葱。过乌里雅苏台河,“韭茂如芳草,夹道连数十里”,生长的野韭菜绵延如是,蔚为可观。

  几乎每到一地,长春子师徒一众受到的款待,都会有蒲萄酒,这也是自然,西域各国,蒲萄酒乃当家佳饮。有一趣事,来到撒马尔罕城,宴席上,刘仲禄“见师饮少,请以蒲萄百斤作新酿。师曰:‘何必酒耶?但如其数得之待宾客足矣。’其蒲萄经冬不坏”。或许是这一路上蒲萄酒喝足了,长春子婉转地以蒲萄代酒,也是一法。不过蒲萄酒是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的,成吉思汗北回途中,“在路屡赐蒲萄酒、瓜菜食”。

  燕京士人孙锡在《长春真人西游记》序中说:“凡山川道里之险易,水土风气之差殊,与夫衣服、饮食、百果、草木、禽虫之别,粲然靡不毕载。”道出了此书的好处之一。在记录师父西行事迹时,不忘顺手撷取纷繁之风俗材料,李志常功莫大焉。(遆存磊 编者注:撒马尔罕城,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09/14/content_303185.htm?div=-1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