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20奇石展厅一角
轩辕石
轩辕石
金海石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平谷地处燕山南麓,三面环山,山多石广,孕育着石的精品。据说北京有三大观赏石,而平谷独占其二。近日有幸在京东泃水河畔的奇石城内一睹奇石的风采。
为石安家
展自然之魅
奇石城位于平谷城东三里许,落成于2010年,与西侧古老的泃水河相伴已快10年时光了。其占地近60亩,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内设观赏石展馆、书画精品区和休闲区等,是一处集奇石展示交易、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说起平谷奇石的发现,时光要回溯到30年前。一位工人在区内轩辕庙附近山中寻找盆景石时慧眼识珠,使得北方重要石种——轩辕石面世,并一举在赏石界引起轰动,破除了业界“北方无奇石”的看法。该石属造型石,大气端庄,具有“瘦、皱、漏、透”特征。1992年在柳州国际奇石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后又在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奇石大展和北京国际奇石展等大展中多次获一等奖。
几年后,在平谷金海湖下游,金海石被发现,随即开始了它的成名之路。与轩辕石截然不同的是,金海石属画面石,表面光滑圆润,色彩出众,极具观赏价值。先后在1999年世博会、2000年国际博览会、北京国际奇石展等大展中获奖。
轩辕石和金海石一经问世,便不同凡响,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惊动了赏石界。21世纪之初,平谷掀起采石、藏石、赏石、卖石热潮,全国各地慕名到平谷赏石寻石的游客与日俱增,似在一夜之间,平谷区不仅出现了奇石一条街,还诞生了上百家散落的奇石馆和数以万计的“玩石人”。奇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也成为平谷继大桃之后的又一大特色。除金海石、轩辕石外,平谷还有丹青石、松香石、子母石等30多个观赏石品种。仅2000年到2009年,在各类国际和国内大展中,平谷奇石获金奖和银奖的奖项高达280多件。面对难得的机遇,平谷奇石城在区镇政府的支持下应运而生,铺就了政府、企业及个人之间文化产业项目的桥梁。
平谷赏石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群众基础相当广泛。石友们自发组织起平谷观赏石协会,并先后有多人在中国观赏石协会任重要职务。2008年,平谷区获得“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成为北京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此后,平谷区委、区政府把每年的4月20日定为“赏石文化节”。
刚柔相济
悟人生之感
走进奇石城,仿佛闯入大自然的“天珍”奇趣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小奇石一件件陈列着,无一不让人惊叹天工之巧。
一块色如铁锈、孔洞玲珑、状若古堡的奇石非常引人注目。奇石城管理者、平谷区观赏石协会会长张福先生介绍说,这便是一方轩辕石,形成于八亿年前的震旦纪。此石体态玲珑,石质坚硬,如钢浇铁铸一般,扣之如磬。其色褐灰,古色古香,似出土文物,最上乘者石皮带有“鳄鱼皮”或“蟾皮”状结构。整体给人以苍古拙朴、质素纯净之感,兼有宁丑勿媚的心理启示。体量大者有数吨之巨,可做园林、门厅的造景峰石,小者如拳般,可用于居室几案摆设。
浏览之下,命名为“剑门雄关”“楼兰遗韵”“八仙过海”“大漠神窟”的诸多轩辕石越看越形肖神备,有的嶙峋傲骨,有的柔婉多姿,其形或如牛羊猪马、虎豹龙鱼,或如古堡旧船、雄美阁榭。让人各观其形,各看奇妙,引无限遐想。
较之轩辕石的古气,金海石要明媚得多。该石纹理千姿百态,如人、如马、如山峦、如古树、如冰川……但大多呈现群峦叠翠、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画面参差极富变化,浓淡相宜介于中国画的工笔和写意之间,犹如神笔所绘,自然天成,当之无愧是“画在石上的中国画”。
金海石的原岩属十几亿年前远古代的石英岩,质地润泽纯净,硬度较大,多变的颜色形成层次为红白、黄白、褐白等色彩相间交替出现的特殊纹理图案。而这些图案一般是需要打磨才能呈现的。就像一块璞玉不经打磨,永远都是人们眼中的顽石,只有去掉表面那层粗糙的石皮,才能尽显精妙绝伦的石质。
《山海经》一书中曾有“燕山多婴石”的记载,晋代郭璞曾对这句话注释“言石似玉,有符彩璎带,所谓燕石者”,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这基本符合平谷奇石的面貌特征,看来,平谷早就与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奇石城内现有商户40余家,除轩辕石和金海石外,兼有全国各色石种及文玩。轩辕石赏于形,金海石赏于色,一个怪趣嶙峋,一个繁复多彩,一个生灵舞动,一个静默淡雅,轩辕石的动,金海石的静,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它们富裕了一个个家庭、也富裕了一个地区。
平谷人爱石,图文相佐关于赏石的书籍、期刊层出不穷,或诗或赋或歌或文,近十余年间,几乎把对奇石的热爱做到了极致,并将奇石与黄金、地下水一起冠为平谷三宝。
传承创新
守石道之美
藏石、赏石是一项比较高雅的艺术享受,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自隋唐时代,收藏奇石渐成潮流,文人雅士和官宦成为赏石界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进书房客厅。唐代,赏石理论开始形成。至宋代,赏石事业大兴,北宋的米芾爱石成癖,对石下拜,宋徽宗痴迷奇花异石导致祸国殃民。明清是赏石文化集大成时期,品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更为完整严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进这个高雅的行列。民国时期,赏石事业日趋衰落,改革开放以来,赏石艺术才开始枯木逢春。
石者聚天地之精气,化日月之光华。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古人赋予奇石很多美好的品质,文人雅士们能从奇石的奇特造型和音色之中获得艺术美的感知与共鸣,通过养石、赏石提高自身的休养,乃至人生的境界。不仅“居无石不安,厅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甚至到了“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石”的地步。
平谷人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有着“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桃一筐”的精品意识,不少人把奇石视为活生生、能呼吸、有生命的物质,但求对奇石一见钟情,一掷千金请入堂内,在日复一日的伴石品石中,每每有“顿悟妙得”的瞬间,便心生满足,甚至一些多病之体在石性的陶冶中也明显地硬朗起来。“石乐人乐以石作乐,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道人道以石悟道。”这应是赏石者的至高境界了。张福会长便是一位因爱石而由商好儒的代表性赏石者。
奇石城不仅是观赏石的陈列和交流场所,它展示的还是平谷人藏石、爱石、以石会友的热忱,是寻石、品石、咏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观赏石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窗口,是平谷把赏石放入大文化格局,走产业兴区战略的见证。(贾东红)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18/content_282453.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