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09-27插图 周航
自古以来,北京地区果品生产十分兴盛。仅《大清一统志》在记载顺天府土产时,就列举了十几种果品,栗、枣、梨、杏、桃、李、柰、榛、白樱桃、葡萄、苹婆果、文官果等。北京果品中,历史悠久、产量丰富、在国内外最为知名的首推板栗。
北京地区从燕国时代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栗子。《史记·货殖列传》说:“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到辽代,当时燕京的栗子非常多,境内的上方感化寺,“野有良田百余顷,园有甘栗万余株。”一座寺院就有上万株栗子树,整个燕京地区的栗子种植规模可想而知。辽政府在燕京设立专门机构“南京栗园司”,专门管理栗子生产和收取赋税。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陆续发展起许多官家私人“栗园”, 尤以北京附近的固安栗子最为有名。当时,固安直隶京畿,固安栗子往往专门进奉宫廷,号称“御栗”。《燕京杂记》载:“栗称渔阳自古已然,其产于畿内者在处皆美,尤以固安为上。”北京的“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正不以大为贵也。”在北京地区,栗的质量不以个儿大小而论,个儿小的,品质好。《咏归录》中有“似乎栗以大为贵,然燕人之论殊不尔也。”关于明清时北京栗子种植,《日下旧闻考》说:“盖栗为都城土产,或官为典司,或民自种植,固在在有之也。”
在北京仅次于板栗的果品是枣子。枣是我国原产树种之一,北京也是枣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古代北京气候和土壤十分适于枣的生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幽燕土产是枣栗并称的,说明早在秦汉以前北京就有不少枣树。《神异记》记载北京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尤其是密云小枣,甘甜肉嫩,十分有名。《密云县志》记载:“密云产枣,小者佳。”到清代,北京枣的优良品种开始向全国其他地区传播,如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枣树,就是乾隆年间由北京传去的。北京的枣,品种繁多。按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的分类:“大而长圆者为缨络枣,尖如橄榄者为马牙枣,质小而松脆者为山枣,极小而圆者为酸枣。又有赛梨枣,无核枣,合儿枣,甜瓜枣……其羊枣黑色,俗呼为软枣,即丁香柿也。”而按《天咫偶闻》的分类:“有戛戛枣、缨络枣,坛子枣,老虎眼酸枣、白枣、黑枣、壶卢枣。”
京白梨是北京的特产果品之一,原产门头沟区军庄乡东山村南坡地的山沟里。明代,这里开始大规模栽种梨树,每到收获季节,骡驮车载,向城里运送,早晚络绎不绝。京白梨皮薄肉厚,可食部分占果重的76.9%,含糖量在11%左右。京白梨的果皮呈淡黄色,表面光滑。初采下时,果肉脆嫩,完全成熟时变软,果汁尤多,味道酸甜,有浓厚的香味。
北京郊区栽培杏树历史悠久,优良品种繁多,如海淀的水晶杏,十三陵的大白杏、关老爷脸,房山、昌平的铁巴达、玉巴达等,还有专供取杏仁用的品种,如大扁杏,杏仁大,出油率高,口味香甜,品质极佳,是北京重要的出口土产之一。
产于门头沟区龙泉务的香白杏,果实扁圆形,大小均匀,底色黄白,阳面红晕,果肉黄白肥厚、皮薄、汁多。成熟时用手掰开,拿出核后,两半呈两个小水洼,香味浓烈,曾是清代贡品。
历史上,北京葡萄生产也很著名,原有紫、白两种。据《房山县志》称红玛瑙、白玛瑙。清初,新疆哈密地区各种葡萄传入北京,植于宫廷园囿。康熙《圣祖御制文集》云:“近得哈密各种葡萄,植于苑中,结实有白者、绿者,长如马乳者。又一种大葡萄,中间有小者,名公领孙;又一种小者,名琐琐葡萄,种类虽殊,食皆甘美。”北京的葡萄糖分多,味道美,一旦移植南方就会变味。故长期以来,北京葡萄都是宫廷专用的珍品。
清代北京地区还从外地引进香瓜和西瓜的优良品种,对本地品种加以改良。沈太侔《东华琐录》云:“畿南一带(今北京大兴)有瓜市,市瓜者,先与种瓜人预购一年,先后摘取。惟约定后,即有劣败,瓜主人已售出,即不任咎也。俗以瓜为甜瓜,亦名香瓜,有羊角密、葫芦酥、青皮脆、金铃坠诸名。别有蝦蟆酥者,皮青似翠,瓤赤如火。西瓜自六七月后,林红方于街市叫卖,有红沙瓤、黄沙瓤、三白。三白者,谓皮、子、瓤皆白也。初皆哈密、榆次种,以后则多内地所出瓜果矣。”
此外,柿子在北京郊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分布较广。房山的河北山沟、昌平县的十三陵、平谷县的大华山和北寨等地都是柿子主产地。大盖柿(又叫磨盘柿)是京郊栽培的主要品种。它以个儿大(一般在四两以上,大的可达一市斤)、汁多、味甜而著称。
北京地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远在辽、金两代城北即有较为发达的蔬菜和瓜果等交易,金代中都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内外一带已发展有成片菜田。
元代多数菜农“柳暗而始莳瓜”“收霜菜而为菹”。且已有“治蔬千畦,可当万户之禄”的专门种菜并进行商品生产的菜农。蔬菜有数十种,涉及根菜、叶菜、茎菜、花菜、果菜及食用菌六大类。大都主要集中在三大菜市,即丽正门三桥(今天安门前),哈达门丁字街(今王府井菜厂胡同)及和义门外(今西直门外)。
明代,北京的蔬菜生产有御菜园、官菜园和民菜园之分。朝廷专设嘉蔬署,以保证皇室蔬菜供应,有地118顷,菜农约2000户,所产蔬菜经司苑局供奉给内廷。御菜园所在地,一是皇城内“自东华门进至丽春门(今南池子)几里余,经宏庆殿,历皇史宬门至龙德殿隙地皆种瓜蔬,注水负瓮,宛若村舍”;二是南海子(今南苑),有菜园及瓜园5处,由总督太监管理。官菜园集中于官园、菜户营、阜成门外以及阜成门内关王庙、西直门内西北角、前门外打磨厂、南横街等多处。民间菜园则遍布城近郊。
清初,由于皇室在京畿“强占园地”“吞霸菜苗”,使蔬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稳定后,蔬菜生产才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发展。清代北京地区的菜田划分为“御用”和“民用”两类。据《大清会典·内务府》介绍,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用瓜菜园”共计有93处,占地总面积达628顷,相当于明代的5.2倍,主要分布在南郊的南苑和菜户营等地。宫廷蔬菜的供应由“内务府”总管,在紫禁城内的西北隅,特设“菜库”机构,负责收纳。御用的瓜菜园可以生产各种蔬菜五十多种,开展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结合运用贮藏、加工等多种手段调节,其中白菜(包括结球大白菜、小白菜和腌渍白菜)、菠菜(包括越冬菠菜、春菠菜、夏菠菜、冻藏菠菜和干菠菜)、韭菜(包括芽韭、囤韭和腌渍韭菜)、萝卜(包括大萝卜、水萝卜、小萝卜、卞萝卜和腌渍萝卜)等10种蔬菜,初步达到“季节性生产、常年供应”的先进水平。
民间的菜园散布在城近郊区,包括北京外城的西南隅和东南隅,以及现今北京近郊的丰台、海淀和朝阳区。常年上市的蔬菜当时分别属于“蔬属”“瓜属”和“果属”,共计50多种。其中,属于“蔬属”的蔬菜包括:白菜、菠菜、莴苣、芹菜等叶菜;擘蓝(苤蓝)、茭白、芋头等茎菜;水萝卜、胡萝卜、蔓菁等根菜;蕨菜、荠菜、薇菜等野生蔬菜和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属于“瓜属”的蔬菜包括:黄瓜、甜瓜、菜瓜、丝瓜、冬瓜、瓠瓜、南瓜(窝瓜)、绞瓜(即搅丝瓜)等。属于“果属”的蔬菜包括:莲藕、荸荠、芡实、菱角等水生蔬菜。
清代按照定制,每个“御用菜园”设“园丁”5人,并遴选其中1人为“园头”,主管蔬菜栽培事宜;除园地以外,每个菜园还配备耕牛2头,蒲帘(蒲席)125件,夹篱帐(障)菽(秫)秸3500本(捆)。因此每个“御用菜园”除进行露地栽培以外,还可以开展风障、阳畦以及火炕、暖洞子、土温室等多种方式的保护地栽培。此外,还能够应用遮光、覆土、间作、复种以及排开播种、育苗移植和延迟栽培等诸多方式栽培蔬菜。
清初宫廷蔬菜绝大部分均由“御用菜园”生产供应。由于生产手段的限制,供应种类和供应水平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宫廷生活日趋奢靡,致使到市场“和买”(采购)高档细菜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同治五年为例,在当年消费蔬菜总量的208.2万斤当中,仅有17万斤取自畿辅等地“御用菜园”的“园差”,其余91.8%是通过“和买”采购而来。
温室俗称“暖洞子”。利用暖洞子生产瓜果蔬菜已有久远历史,到明、清以后,温室发展更为普遍。北京作为五朝陪都和首都,皇室豪门对新鲜菜蔬需求较大。因此,温室栽培,在北京地区较之别处更为发达。据记载:“南花园,在西苑门以南,东向,明时曰灰池。种植瓜蔬于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当时暖洞子里所生产的菜蔬品种很多,尤以黄瓜最为著名。所以《学圃余疏》里说:“王瓜出燕京者最佳,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子实。”这些鲜菜大多送往宫中,或是供官绅富户食用。(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09/20/content_282987.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