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文明网校 > 网上课堂

舌尖上的“怀安三宝”

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12-07

  素有“外毗边塞,内屏京都,古道通衢”之称的怀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冀、晋、蒙三省(区)交界,是通往西北的要道。这里不仅地势优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且饮食文化更是精深广博,尤以并称“怀安三宝”——柴沟堡熏肉、怀安豆腐皮和马市口一窝丝饼而知名,并成功入选《中国食品辞典》,其美味享誉晋冀蒙和京津一带。

  柴沟堡熏肉

  柴沟堡熏肉始创于十九世纪初,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载入《全国食品大字典》。清乾隆年间,为柴沟堡人赵福全首创。后经郭玺总结前人制作熏肉经验,创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他熏制熟肉皮醇,鲜嫩适口,被人称赞。

  当年,柴沟堡是边塞的重镇,往来的客商较多,商业较为发达,熏肉自然供不应求。郭玺曾说:“我是厨师开肉铺,熏制的肉品必须是香和味要与别家不同,让人一看、一闻、一品就知道是郭玺的熏肉。”由于郭玺的精心钻研,他的熏肉在与强手的竞争中常胜不败,以至于出现了“飘香熏肉知多少,惟有‘郭玺(肉)’入万家”的局面。

  相传,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路经怀安进膳。在满桌珍馐佳肴中,慈禧和光绪对柴沟堡熏肉青睐有加,颇为赞赏,称其为精美的佳肴,并点之为“清廷贡品”。《怀安县志》记载:“柴沟堡熏肉特佳,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

  必须承认,柴沟堡熏肉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有它的独到之处,因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宗的柴沟堡熏肉精选肥瘦适中的剔骨猪肉,经焖、煮、煨、炖、熏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用柏木技艺青纯独到,制作的繁复精细,使熏制出的成品肉皮焦红而柔韧,嚼之微“筋”有齿劲;肉松嫩而脂少,食之爽淡而不觉腻;柏香馥郁,熏味馋人;久存不腐,蚊蝇不恋。而且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作用,堪称烹调一绝,肉食奇葩。这样生产出来的熏肉,正如《怀安县志》所总结的那样是“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喷香可口,营养丰富”。

  现如今,柴沟堡熏肉在河北甚至全国都有名气,不但是百姓日常膳食的佳食,也成为人们馈赠宾朋的首选礼品。目前,怀安县有熏肉制品作坊200多家,销售摊点300多个,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围绕市场多品种、多口感的需求,开发熏肉制品新产品,将单纯的猪肉熏制品,发展到目前熏制羊、狗、鸡、兔肉,熏豆制品、蛋制品,“香柏烤制”的西式产品4大系列70多个品种。同时,熏肉制品厂加大技改力度,采取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产品采用真空包装,严格食品检疫,熏肉制品的保质期达到2个多月,并通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质量达标食品”认证,产品已被载入“中国食品词典”。

  怀安豆腐皮

  怀安城位于洪塘河上游,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土地肥沃,是产粮区。这里的地下水含碱量小,水质纯净,所以加工出来的豆腐皮质量好。

  而怀安城豆腐皮是怀安县地方特产之一,与柴沟堡熏肉、马市口“一窝丝”烙饼并称为“怀安三宝”,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怀安城豆腐皮做工精细,以薄、鲜、柔、韧和适口性好而著称,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享有盛名,并被载入《中国食品大辞典》一书。

  《怀安县志》记载:“豆腐皮为怀安城之特产。产品色泽微黄,薄而韧,营养丰富,是家餐游膳之佳肴”。1999年,怀安豆腐皮已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国家质量达标食品”,产品畅销北京、内蒙古、山西、辽宁及省内等10多个大中城市。

  怀安城豆腐皮制作技艺历史久远,始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传,明洪武二十六年修建怀安城落成时,县令下令庆贺三天。城里的豆腐匠武老汉根据自己做豆腐的经验,巧制而成豆腐皮。在新城落成典礼的那一天,武老汉的豆腐皮一上市,生意特别兴隆,前来拜师学艺者甚多,武老汉毫不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大家。此后,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李自成率军路过怀安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就夜宿怀安城外。百姓感激李闯王的爱民之策,连夜赶制了一批豆腐皮犒劳大军。闯王吃后,赞不绝口。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时途经怀安进膳,也对怀安城豆腐皮大加赞赏。因此,怀安城豆腐皮的名声越来越大,久传不衰。

  吃过怀安豆腐皮都知道,怀安城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美味香。用豆腐皮做的各种冷、热、荤、素菜,其味道之香,更是名不虚传。而怀安城豆腐皮的味道之所以香甜可口,与它的制作过程有关。据行内人讲,把黄豆打浆、烧胚、过滤、点浆、舀皮,一锅豆腐皮就得舀70多张,接着是压水、扯皮、煮皮,这一连串的工序都是在40℃的高温下进行的。刚刚从豆腐皮布上扯下来的豆腐皮白生生、筋颤颤,如果把它像手绢那样揉成一团甩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不会有一丝裂缝,而且都不会掉角,真是筋得难以想象,这也是怀安城豆腐皮的独到之处。

  经检验,怀安豆腐皮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纤维,还有钾、钙、铁等人体需要的矿物质。长期食用,能降低人体的血压和胆固醇,增强人体对肝炎和软骨病的防治能力。人称“郝豆腐皮”的怀安豆腐皮传承人郝桂花,从小跟父亲郝仲富学豆腐皮的制作技艺,始终遵循传统制作方法,用麻油、石灰杀沫用酸浆点浆,不加任何添加剂,保持原味,营养价值超过普通豆腐皮几倍。

  马市口一窝丝饼

  说起马市口一窝丝饼,不得不说一下它的起源之地怀安县渡口堡乡马市口村。

  在旧时,马市口村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南临东洋河,北倚古长城。明朝时是通往蒙古的要道,各地商贾、马贩子云集于此。不言而喻,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客栈饭店,“一窝丝”烙饼就在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下诞生了,并在南来北往的客人中称赞而传颂。

  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一窝丝”烙饼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同期开店,两家在生意上竞争激烈,都想以一技之长压倒对方。有一年,郭老板听说在怀安县南川有一位会做特殊饼的陈师傅,于是就请了来,推出特殊的饼。

  没想到,这陈师傅做的饼特点特别鲜明,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当地老乡介绍,传说陈师傅在灶前烙饼,烙饼出锅后,就将饼子的一头捉住,把饼扔到桌子上,先让客商尝尝。当客人捏住饼条的一头时,陈大师傅一松手,伸展的面条立刻又卷在一起,形成一窝丝状。从此,人们就把这种饼叫做“一窝丝”。

  “一窝丝”推出后,受到广大商客们的喜欢。于是,郭老板的生意也兴隆异常,终于把竞争对手刘老板压了过去。此后,为了将这一技之长掌握在自己手里,郭老板自己动手制作一窝丝饼。当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和诀窍以后,自己又在一窝丝饼的基础上做了改良,郭老板也就成了一窝丝饼的创始人。

  “一窝丝”烙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及时间火候上都很有讲究。刚出锅的烙饼油晶晶、黄橙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香喷可口,是家庭和单位迎宾待客的上等食品,流传至今。凡是到了怀安县的游客,都对马市口“一窝丝”烙饼赞不绝口,堪称京西第一面食。(闻声)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12/07/content_303768.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