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郊日报
时间:2018-12-1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
雕漆宝座(清)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20世纪30年代北京民间雕漆制作作坊。
剔红五岳长春宝座屏风 文乾刚作品
剔红鼎盛中华 殷秀云作品
雕漆是以大漆为材料、以手工雕刻为技艺特征,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展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漆器品类。雕漆主要包括剔红和剔犀。剔红是在漆胎上髹一定厚度的朱漆,然后在漆层上雕刻花纹。其他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的技法,与剔红相同,只是髹的漆色不同。剔犀是在漆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云纹等花纹。自河姆渡遗址的第一只朱漆木碗算起,到雕漆出现,已经过五千多年。在漆层上雕刻出凹凸的纹样,意味着对漆这种材质的一种新思考已经出现,也意味着漆器一个重要阶段的来临。
北京雕漆
北京地区出土的漆器,以琉璃河西周墓出土的成套漆礼器为最早。从金代开始,北京正式建都。皇家御作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漆器佳品和良匠的汇聚之地,历代漆器良匠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艺和文化基础。1949年以后,在民间作坊的基础上,北京雕漆厂成立。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一项需要被保护的濒危传统技艺。
元代:良工佳品
雕漆在元代兴盛发展,是漆器工艺的主流品种之一。这一阶段,雕漆进入一个流光溢彩时期,出现了张成、杨茂等雕漆名家,他们成功地找到了相称的雕漆语言,最终达成雕漆理念与技艺上的重要突破,对雕漆制作的发展影响深远。宋代给予雕漆的精雅精神与元代雕刻语言完美结合,成就了雕漆历史上的元代雕漆特色。
明代:宫廷质感
明代皇室对雕漆的青睐,促成了雕漆制造业的繁荣。明代雕漆之所以得到重大的发展,皇帝的倡导是一个独特而不可忽视的原因。永乐皇帝是对雕漆最为钟情的皇帝之一,他的影响造成了明代漆器中剔红一花独荣的局面。宫廷作坊(果园厂)汇聚全国精工巧匠,对漆器的制造采取集中方式,由国家监管,制作的雕漆,精致丰富,装饰技术和创新能力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代:巧极有神
清代雕漆制作更加完善,特别是乾隆时期号称盛世,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全面继承了明代雕漆技艺并有所发展,器形和纹样不断翻新,于细微之处更加精巧,雕漆的制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完善时期。乾隆对于雕漆工艺采取积极主导的态度,曾亲自策划、审定了《剔红海兽圆盒》,并为之题字。
继古斋和雕漆厂:传承创新
由于战争不断、经济衰退,晚清皇族和贵族对雕漆器物的需求锐减。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六十岁寿庆所需的雕漆器物,已经“无匠造办”。
1901年创办的“继古斋”从仿古雕漆做起,收徒授业,扩大生产,北京雕漆业呈现出兴盛局面。1912年至1921年间,北京雕漆业蓬勃繁荣,雕漆从业者不下500人。
“继古斋”是北京雕漆民间制作的开端,北京雕漆厂就是主要依靠“继古斋”传人的技艺力量建立起来的。1949年末,孙彩文、阎庆荣、朱廷仁等人,向北京市供销总社申请成立“雕漆生产合作社”,1951年4月,“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1958年,在雕漆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雕漆厂。这是雕漆制作从传统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型,雕漆的技艺传统、文化传统以及传承方式和经营方式,在工业化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
雕漆的制作流程
以大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雕漆技艺,除具备自己独有的特点外,同时具备传统漆器的材质之美和优良品质。设计、制胎、髹漆、画工、雕刻、打磨抛光是雕漆制作的六道基本工序。
●设计
雕漆的设计要做的实际上就是雕漆制作过程中的策略、规划与管理。设计包括功能的考虑、题材的选择、胎体的造型、画面的构思、锦纹的图样以及后期在制作中随时需要在造型上细化的图样、打磨抛光的要求、安装细节等,还要考虑订货、工期和工钱等。雕漆设计师必须懂得制作,因为设计师需要设计画面,也需要组织技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物力,杜绝浪费,也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制胎
大漆是液体,需要附着在一定的介质上,这种介质就是“胎”。漆器的“胎”有脱胎(夹纻)、木胎、竹胎、陶胎、皮胎、绳胎等。制胎包括胎体的制作和对胎体的加工两部分。对胎体的加工叫作地。作地分为两步:擦漆和糊布。作地是对胎体的处理,修补胎体的缺陷。
●髹漆
髹漆是雕漆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髹漆在窨房完成,每天漆工师傅按时进窨房,在作地以后的胎体上层层髹涂漆,直至达到设计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雕工雕刻的基础。需要的厚度是5-10毫米,而1毫米的厚度大概需要髹漆20道左右,因此需要髹涂200多道漆。
●画工
画工是把设计好的纹样转到“漆坯”上的一道工序。传统雕漆制作的画工工序分为过稿、描黄、贴黄、描白。
●雕刻
雕漆在雕刻的时候,漆层是软的,因此雕漆的雕刻技艺和理念,与其他硬质材料上的雕刻有别。
雕漆的雕刻本身又分为两大工序: “上手”雕刻和“下手”雕刻,一般是先做“上手”,后做“下手”。这两大工序,也可以交叉进行。“上手”又分为五大工序,分别叫做剌、起、片、铲、勾。“下手”就是雕刻锦纹。所以,雕漆的雕刻可以分为六个小工序,相应地有六种刀具和六种用刀的技艺。
●磨推
雕刻完成以后,需要在自然条件下晾4-6个月,具体时间根据天气情况而定。表层达到一定的硬度以后,就可以打磨抛光了。打磨抛光用的工很可能比雕刻用的工还多,有“雕一磨二”的说法。打磨抛光的目的是体现漆质之美,充分呈现漆质内敛的光泽与细腻的美感。
雕漆的传承与保护
雕漆自公元5世纪以来,一直不间断地传承发展至今,其间不乏精妙的器物传世,技艺也是代代相传,不断完善。到了元代,才有雕漆工匠在器物上留名,自此张成、杨茂、张敏德、张德刚、包亮、王松、黄成、扬明等人的名字就随着雕漆流传下来。清末,北京由“继古斋”开始,雕漆工匠有了明确的传承谱系。
雕漆技艺是“活体的记忆”,技艺本身承载着雕漆的历史和演变。雕漆在历史上传播范围一直很小,现在北京市也只剩下极少数人还在做。这些传递前人技艺、又以过人的智慧推动和发展这种技艺的人,对于雕漆传承,起着异乎寻常的重大作用。他们用作品来彰显这门技艺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所拥有和正在做的,是对雕漆最好的保护。
“老艺人”
1954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工艺美术行业27位领军人物“老艺人”的称号,北京雕漆获得这一荣誉的是吴瀛轩、董茂林、孙彩文、刘春林。这四人是“继古斋”和“德诚”的传人,他们在进入雕漆生产合作社以前在整个雕漆行业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吴瀛轩,又名吴永轩,艺名吴永海,是“继古斋”首批艺徒,16岁师从李茂隆,出师后在“合和雕漆局”当伙计。1915年,吴瀛轩等制作的《群仙祝寿屏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为他赢得了雕漆行业内不可替代的地位。
董茂林,“和合雕漆局”学徒。董茂林专攻锦纹,在加入“雕漆合作社”以前就以精湛的锦纹技艺闻名。北京雕漆行业画锦纹,一直沿用董茂林的方法。董茂林只凭锦纹就能在雕漆行业立足,并且被评为“老艺人”,足以说明他在锦纹技艺方面有独特而卓越的成就。
孙彩文,“继古斋”学徒。1949年以后,孙彩文在第一时间捐出自己的房产作为雕漆生产合作社的制作场所。从雕漆生产合作社开始直到1964年,孙彩文一直担任北京雕漆厂设计组组长,使得雕漆制作完成了“继古斋类型”到“北京雕漆厂类型”的转型。他既有累世相传的精湛技艺,还有普通雕漆匠人所不具备的创意设计能力以及经营策划能力,所以能从以手艺糊口的民间工匠跃升为北京雕漆厂第一任雕漆总设计师。他既继承了“继古斋”的传统,又开创了北京雕漆厂的雕漆制作以设计为主的先声。
刘春林,“振兴号”雕漆作坊学徒。刘春林精通雕漆制作全套工序,并把习得的牙雕、玉雕、木雕等技艺运用到雕漆制作中,还创新工具,增强雕刻表现力。刘春林既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雕漆中占得了一席之地。
工艺美术大师
杜炳臣、刘金波、朱廷仁为代表的艺人继“老艺人”之后,在北京雕漆厂的生产和制作中起主导性作用,并由此成就了自己在北京雕漆中的历史地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幼年学徒,在技艺传承上延续“继古斋”的传统,在进入北京雕漆厂后他们的技艺和能力得到展示,在雕漆设计或者技艺上有突破和进展。
杜炳臣,13岁进入雕漆作坊“全信斋”学艺,师从张秉芝,并且一直在张秉芝的作坊帮工。杜炳臣技艺全面成熟的阶段是在进入北京雕漆厂之后。杜炳臣受到牙雕和木雕启发,开始尝试在雕漆上使用镂空雕技艺,这是对雕漆柔软漆层的一种挑战性的尝试,对于挖掘雕漆的表现力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1979年,杜炳臣因其在雕漆工艺上的卓越贡献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刘金波,12岁在“宝文成”雕漆坊学徒,师从霍宝光,得到闫庆荣、吴瀛轩的指导。刘金波熟悉雕漆制作的全套工艺,技艺全面,经验丰富,大多数作品是他自己设计造型、自己设计图稿纹样、自己雕刻主要部分、自己磨退抛光。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朱廷仁,12岁进入“明古斋”学徒,师从张增明。“明古斋”的风格主要是模仿明代雕漆的面貌。朱廷仁继承“明古斋”的风格,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1989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传承人
雕漆有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文乾刚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殷秀云被国务院认定为第四批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从学校毕业进入工厂才接触到雕漆,是在工厂生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雕漆传承人,对于雕漆的思考无疑与“继古斋”艺徒完全不同。
文乾刚1941年出生,1958年进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学习;1961年8月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12月进入北京雕漆厂,跟随雕刻师傅周长泰和汪德亮学习雕刻技艺,后师从孙彩文、朱廷仁学习雕漆设计; 2003年,成立了第一个雕漆工作室,试图将雕漆制作向艺术创作靠拢,这是对当下现实的创造性回应:力图以“艺术创作”靠近雕漆历史上的“官府制造”,以满足当下对雕漆高端制品的需求;2005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市玩具协会为文乾刚的雕漆誉名“文氏剔红”。与雕漆50多年的相处和对话,他熟悉雕漆的性格和传统,他做的是雕漆,但是不只是雕漆,他思考的是中国的美术传统。
殷秀云,1947年出生,1963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特种工艺牙雕专业,1967年毕业,1968年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雕漆车间设计室做设计师。1993年北京工艺美术厂雕漆生产停止,殷秀云提前退休。工厂培养的雕漆技艺传承人里,殷秀云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她善画也会雕刻,小件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这是她的优势。其二,殷秀云不只能做雕漆设计图,景泰蓝和其他工艺她也比较熟悉,这得益于她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殷秀云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的作品在综合多种工艺方面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雕漆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品种上她有成功的尝试。
此外,还有一些雕漆的制作群体延续的是北京雕漆厂的生产思路,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以旅游品、纪念品为主。这样的产品,技艺要求和艺术要求都低,因此,售价低,利润也低;但是销售快、资金周转快,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可以保有一个稳定的制作队伍,对于雕漆技艺的传承起着积极作用。正如人类文明的繁荣需要文化多样性一样,雕漆整体的兴盛也需要多样性的面貌,所以个体手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现在的雕漆制作,无论是传承人的工作室还是个体手工业,都是依靠个人力量。这样的力量不具备自己出口和外销的能力,所以产品的消费群体在国内,这是自1901年“继古斋”以来持续一百多年的以外销制作为主的一大转变。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传统文化提升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影响着雕漆发展,也被重新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和关注。这为雕漆的转型和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促使北京雕漆的当代传承人从一个新角度来看雕漆的文化传统和技艺传统,有创造逻辑和思维智慧的人必将在这样的时代创造雕漆的历史,而人们也必将因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重新认识雕漆。(作者宋本蓉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原文链接:http://jjrb.bjd.com.cn/html/2018-12/13/content_305601.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