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1-24插图 冯晨清
老祖宗为华夏子孙写下关于时间与物候的24节气,每一个节气,隐藏着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解。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宋代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的《和仲蒙夜坐》,是古人描写大寒时节比较出色的一首,仅仅数言就把大寒时节的景色和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至——
宿鸟惊飞断雁号,
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
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
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
犹对群书拥敝袍。
作者文同,字与可,是苏东坡的亲戚亦是忘年好友。著有《丹渊集》。文比苏大19岁,苏东坡在文与可面前是很谦逊的。2018年,正是文同诞生1000周年。为此杭州举办了《千载清风》墨竹纪念展,我专门飞到杭州观摩了这个展览。
文与可是画竹大师,被人称之为“湖州派”。他说:“画竹必先胸有成竹,不能节节叶叶为之。”我们熟知的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此而来。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竹筼筜谷偃竹记》中也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文与可竹子画得好,诗词也好。钱锺书评论他说:“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连接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画家写诗总是与众不同,眼中始终是以写生的眼光去观景入诗,唐有王维,宋有文同。不过宋代诗人太多了,文与可并不是人人喜欢的那种,故多部诗集中并没有收录他的诗词。如果没有苏东坡对他的欣赏,知名度就打了折扣了。大凡天才性格不免怪异,众人都知道文与可画竹,其作品一幅难求。开始大家也并不觉得有多贵重,于是人们拿着各种绫帛素绢站在文与可家门前等着让他画竹。文与可感觉非常厌烦,夺过这些人手中的绫帛素绢扔在地上,嘴里骂骂咧咧:“我把这些个东西做了袜子。”但是对谈得来的朋友,文与可却不计较,他给苏东坡的信中说:“拟将一段鹅谿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东坡笑说,如果你要画万尺长的竹梢需要二百五十匹绢。如果先生懒得画,我愿意拿走这二百五十匹绢。说得文与可无言以对。苏东坡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空庭影许长。”文与可这才笑着说,东坡先生真能辩,如果真有二百五十匹绢,那我就买田回乡养老了。随即,文与可将一幅“筼筜谷偃竹”图送给了苏东坡。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因为筼筜谷就在洋州,所以文与可命苏东坡写洋州十三咏,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苏东坡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当时文与可正在与妻子煮笋吃饭,看到苏东坡的诗函,笑得将饭喷了一桌子。可见文人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的。知音难得,文与可因为有苏东坡这样的好友,他的名声也如日中天。
文与可画竹好,作诗也好。我觉得文与可的诗正如钱锺书先生评注,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文前的一首《和仲蒙夜坐》七言律诗,生动刻画了大寒的情境和心境。屋外风声雁号,北户霜威,南山雪意。屋内砚冻灯暗,拥袍读书,难以入睡。再饮酒驱寒。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茶喝多了自然影响睡眠。宋朝时的饮茶与我们现在散茶沏泡不同,还是研饼煎茶。炉火不仅是为了煮茶,还有取暖之意。记得早年间的北方家乡,家家火炉、灶口一把茶壶,时时冒着热气,旁边一个有着黑漆漆茶渍的大茶缸,泡着酽茶。如果上学的、上班的人们回到家里,都被那一把冒着腾腾热气的茶壶感动。尽管屋外大雪纷飞,屋内也是暖暖的。诗人是浪漫的,尽管冰天雪地,但在他们的眼里依然是很美的。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北方最寒冷的季节。《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为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之大寒也。”虽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以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而确定的,但是江南与沿海地区,在大寒时节还是会遇到频繁的强冷空气,气候骤然下降。农家总结得好:“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日渐暖。”有一年恰逢大寒节气,我在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的朋友处小住,想象中的亚热带地区冬天也未必冷到哪里,谁知却给了一次被冻到烤火盆的记忆。
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文与可。此后他去湖州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走到陈州(河南淮阳)病死在路上,享年六十一岁。当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晒书画,看到文与可为他画的“筼筜谷偃竹”,失声痛哭,悲痛之中,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纪念文与可。尽管文与可没有到湖州任上,后人依然把他称作“文湖州”,他也成了“湖州派”墨竹的领军人物,影响了后世近一千年。(老桥)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1/23/content_219371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