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4-01春意渐浓,很多人习惯在家里,用瓶瓶罐罐插上几束鲜花。其实,古人在这方面更加热衷。在古人看来,把花插起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该插哪些花,花该如何插,插完后放在哪里,人该如何与它交流……还有很多学问,因此对于这件雅事,古人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瓶花。
这个概念最早成熟于宋代,不过,早在唐代,就有人撰写了关于瓶花的专著。明清时期,瓶花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通过资料也可发现,尽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人们对于瓶花的审美标准是延续的。千百年来,人们正是通过瓶花这种艺术,感受其中的诗画之趣。
唐 代
兰花梅花享受最高礼遇
如今人们常把将鲜花插入容器装扮室内的行为称为插花、花道或者花艺等。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插花并不是这个意思。在古诗词里面,插花大多指的是簪花,即往头上插花。当下插花这种形式,古人更多指的是瓶花。究其本质,瓶花的内涵,也要远远大于插花、花道或者花艺。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有了瓶花的概念。北宋诗人俞瑊,写了一首名为《中山别墅》的诗,诗里说“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他住在乡村,最喜欢读书堂。他的读书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景呢?“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案头上插的瓶花,飘到了砚台上,把砚台都染香了。在这首诗里面,已经有了完整的对瓶花概念的描述,说明在宋代,大家已经认可了瓶花的概念。
实际上,在瓶花概念出现之前,唐代就有了关于瓶花的理论资料,这就是唐代罗虬的《花九锡》。《花九锡》正文只有七十个字,但是却建立了一套关于瓶花最早的理论体系。
“九锡”是过去的一种礼制,指皇上赐予大臣的九种最贵重的礼遇。罗虬借鉴了这个概念,来说明对花的尊崇。给花九种最隆盛的礼遇,所以叫“花九锡”。什么样的花才能够享受九锡的待遇呢?“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也就是说,兰花、蕙草、梅花、莲花这样一类的才能享受九锡的待遇。有不少学者指出《花九锡》是唐代插牡丹的理论书籍。其实,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因为在整篇文章里,看不到任何关于牡丹的记载。另外,根据文献的记载,唐代不插牡丹。唐代时,牡丹不易得,人们欣赏牡丹,都是把它种在花坛里面,并用青罗帐把它罩起来,而不是把它剪下来,插在瓶子里。所以《花九锡》这篇小文章,跟插牡丹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这些花有哪九种礼遇呢?第一锡,叫“重顶帷”,简单来说就是把花放在一个重顶的双层的帷帐里面。在罗虬那个时候,重顶帷只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做佛事的时候,用于放置佛像或者是佛牙、舍利、佛经等。所以罗虬把宗教上最尊崇的位置给了瓶花。
第二个叫“金错刀”,金错刀是错金的剪刀,就是要用最好的工具来剪花。
第三个叫“甘泉(浸)”,意思就是要用甘泉,即最甜美的水来插花。
第四个叫“玉缸(贮)”,就是指把花插在玉缸里面,这个玉缸并不指玉做的缸,而是指洁白的瓷器。在当时,玉缸是皇上才能使用的,也就是插花的花器,要达到御用的标准。
第五个叫“雕文台座”,说的是瓶花要放在雕文台座上。雕文台座是指用大漆画着精美花纹的案几。在当时,大漆是非常贵重的材料。如今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能看到唐代的雕文台座。
上面这五锡是物质条件,五锡后面还有四锡:“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这一系列做完了,就要让画师给它画一张画。然后还要谱曲子,喝着美酒欣赏它,最后还要写新诗歌咏它。可见在九锡里面,后四锡其实更重要,它是文人对瓶花的赏玩和欣赏,它占据了整个插花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也是瓶花不同于其他插花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罗虬在文中提到像芙蓉花、杜鹃花、望仙花之类的花,它们就是山木野草,不能用来插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唐代民间,很多人是插芙蓉、望仙、杜鹃这些花,正因为如此,罗虬需要把人们的错误行为指出来。另外,根据学者统计,在《全唐诗》中,唐朝诗人共写了一百八十三种植物,其中有七八种是经济作物。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文人欣赏的花非常多,那些花,他们可能都会用于插花。
那么,唐代时,这些花是如何插的呢?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在《清异录》里面有五代时期插花的记载,可以以此做推断。《清异录》有这样的记载: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意思是说,南唐的李煜,每年春天花开最盛的时候,在梁栋、窗户和墙壁以及房梁下面的柱拱、台阶上,都做了好多隔筒,这些地方都插着花。怎么插的呢?“密插杂花”,也就是所有的竹筒里面都密密麻麻插着一大把。
《清异录》里面,还有一条资料,记载了一个叫“占景盘”的器物。在五代时候,有一个人叫郭江州,他非常有巧思,设计了一个盘子用来插花,这个的盘子叫占景盘。它是用铜做的,铜盘子底下,有数十个小管子。将铜盘里面注满水,把花插到这个管子里面,可以留十多天不会坏。花是怎么插的呢?“择繁花插筒中”,也是弄了好多花插在里面。
从这两条资料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及五代的时候,插花其实就是密插,插得非常繁盛。
宋 代
插花开始用牡丹
到宋代,插花更加繁盛,花市也开始兴盛起来。不过,在宋代,即便是宫廷里,也是沿袭唐代的插法:满插。比如周密的《武林旧事》(成书于元代)里面就提到有一次赏花,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太后去赏牡丹花,“又别翦好色样一千朵,安顿花架,并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剪了一千朵牡丹花,安置在花架子上,有水晶、有玻璃,有天青汝窑,有金瓶等各种各样的瓶子,然后把这一千朵牡丹花密密麻麻插在里面。从这也能看出,宋代牡丹种植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牡丹真正得到普及,普及到可以把它剪下来插花的程度。
从当时文人的诗词中,能看出民间插花的方法,也是满插。“桃花一日都开了,插满铜瓶亦倦看”(忽然有一天桃花全开了,在铜瓶里插满了桃花);“朝来满把得幽香,案头乱插铜瓶湿”(抓一把花,然后插在铜瓶里);“满插瓶花罢出游”(把屋子里插满了花,就不用出去看花了,躺在家里就可以赏春了)……这些诗词里面都谈的是满插。
当然,也有特例。在满插甚至乱插的时候,有只插一枝的情况。比如,“海外无寒花发早,一枝不忍簪风帽,归插净瓶花转好”(李光《渔家傲》)。大意是说,外面天不是太寒,梅花早早就开了,梅花开了以后,我不忍心把这一枝梅花簪在我的帽子上,就把它拿回去插在我的胆瓶里面,插了一枝梅花。
从诗词中可以看出,插一枝的情况常常都是插梅花。“瓶插一枝梅”(陆游《小雪》)和“一枝寒玉倚横塘,和雪攀来袖亦香。插向胆瓶笼纸帐,长教梦绕月黄昏”(黄庚《和李蓝溪梅花韵》)都是展现了瓶花中插上一枝梅花的情形。
梅花疏瘦古怪、屈曲斜袅的特质,仅仅用一枝就能展现其独有的姿态。这为后来元代和明代瓶花的构型以及瓶花的姿态,提供了借鉴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对花卉的培植养护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北宋末年,有个叫温革的人,原名叫豫。由于北宋将领刘豫投降了金,所以温豫不愿意和这个人重名,把名字改了叫温革。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琐碎录》。《琐碎录》原书已经没有了,现在能看到的是明代的抄本。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农书,它里面有一部分谈到了关于插花的保养。这些方法在现在看来,都不过时。比如牡丹、芍药插瓶时,可以把枝子给烧一下。把断的地方烧焦了,然后以水浸,“数日不萎”。在插牡丹、芍药时还有一个诀窍:晚上把牡丹和芍药拿出来,放在地上,地上铺一个芦席,把牡丹、芍药放在上面,然后洒上水,把花铺在上面。第二天再拿来插花,这个花就可以留好几天。
他还提到,瓶中插牡丹和芍药,如果一两天蔫了怎么办呢?可以“剪去下截烂处”,把底下已经腐烂的部分剪了,然后把它放在缸里边,用水泡,“一夕色鲜如故”,即泡一晚上,到第二天它的颜色就又特别漂亮了。
到了南宋,《种艺必用》又提出了前人没有关注的问题:“冬间花瓶多冻破”,怎么解决呢?把烧煤或烧炉子的炉灰放在瓶子底下,就不容易冻破了。或者用硫黄放到瓶子里面,瓶子也不会冻破。
从这些内容也可看出,瓶花是宋代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在诗词里面表现了瓶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这里有瓶花,有喝茶,还有禅修,惬意至极。
明代陈洪绶的《摘梅高士图》(局部)
明 代
插花用青铜器
到了明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乱插,而且花的保养问题也得以解决,这时候,人们就在想,花怎么能插得更好看一点?怎么能更文雅一点?怎么能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因此,明代出现了非常多的关于瓶花的理论著作。其中,最完整的关于瓶花的理论著作,是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以及袁宏道的《瓶史》。
他们三人都提出了瓶花的审美标准。高濂说,在插花时要让它“俯仰高下”,即有俯有仰,有高有下;要让花“疏密斜正”,即有疏有密,有斜有正,各具意态。在高濂和张谦德看来,瓶花的最高标准就是“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也就是说,插的花要像画家画的写生折枝花一样才是最妙的。
在这三部著作中,尤以袁宏道的《瓶史》最为著名。袁宏道在《瓶史》中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瓶花的完整体系。
从罗虬的七十个字,到袁宏道的一本书,这中间接近六百年的时间,这也体现了瓶花体系的演变。《瓶史》第一章《花目》里面谈到什么样的花是可以用来插花的。“入春为梅,为海棠”,春天的时候插梅花,插海棠。袁宏道在第二章《品第》里面就要谈,什么样的梅花是好的,什么样的海棠是好的。第三小节谈器具,袁宏道提到的器具和罗虬提到的器具是不一样的,罗虬谈的是玉缸,是进贡给皇帝用的器具。袁宏道谈的花器则是上古的青铜器、宋代的瓷器。
罗虬说插花要用甘泉,袁宏道专门有一章谈择水。袁宏道在北京写这篇文章,他谈的是碧云寺的水、裂帛湖的水、龙王堂的水,这样的水才是可以用来插花的。罗虬说花插好了以后,要把花放在雕文台座上,再放到重顶帷里。袁宏道专门有一章叫《屏俗》,说的是将花布置成什么样子才是雅致的。罗虬后面提到的四锡,是对花的欣赏、交流和互动。袁宏道用整整六小节,谈人和花的交流与欣赏,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各种关系,像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他将这门技艺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袁宏道的《瓶史》传到日本以后,非常受欢迎。日本还成立了“宏道流”,成为瓶花艺术的重要流派。
清 代
文人亲自上阵做瓶花
清代留下了非常多的关于瓶花的实用技法。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明末清初,文人开始注重于经世致用,提倡格物致知。于是,不少文人在植物学的研究上非常深入。比如乾隆年间编篡的《佩文斋广群芳谱》,在明代王象晋三十卷《二如亭群芳谱》的基础上扩充到了一百卷,囊括了历代的植物史料。陈淏的《花镜》,对植物的种植技术做了详尽的记载。如今的植物学研究,还会借鉴很多他的资料。
另外,清代文人参与瓶花的制作过程,并开始有意识的记载其中的技法,这对中国传统瓶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现在在插花时,如果花材本来是横着长的,这时就需要用到花材的矫形技法。而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里面就详细谈了木本花材的矫形方法。如今人们使用的矫形方法大多还是沈复提出的。
比如在谈到木本花材时,如果把花材直接插在瓶中,势必枝乱梗僵,“花侧叶背”,意思是说全是背面的叶子,如果有花的话,花一定很不好看。此时,应该怎么插呢?沈复提出了著名的观点:“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拿到一根枝子,首先拿在手中,然后横着、斜着、反着、侧着去找它的“势”和“态”,“势”是它生长的姿势;“态”是它的姿态,就是找到它最美的地方。然后再想如何插到瓶子里,“或折或曲,插入瓶口”。这就是沈复讲得非常完整的对木本花材取舍矫形的处理方法。
怎么把直枝变弯呢?沈复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锯其梗之半,而嵌以砖石,则直者曲矣。”用一个小锯把梗锯一半,这时候“嵌以砖石”,原来是直的,此时就能变曲了。
除了文人,连皇帝也开始关注瓶花。乾隆皇帝自己画过好多“岁朝清供”,也就是《岁朝图》。现在能看到十多件他画的有关瓶花的《岁朝图》。从画里面可以了解到,岁朝要插梅花、松柏枝、山茶等,有时候要插牡丹、玉兰,象征吉庆有余。由此可见,清代的宫廷里非常喜欢瓶花,并且花的构型已经接受了从明代延续而来的对插花的要求。即通过插得很好看,达到如画家笔下的折枝花一样的效果。
清代皇宫里插花的繁盛,还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印证,清代皇宫里遗留下了非常多的花器。宫廷档案记载了清宫里陈设的各种各样的花器,其中专门有一类叫花瓶。
乾隆皇帝是瓶花的“资深玩家”,他将两件祭天用的玉琮,变成了瓶花的花器。这个玉琮本来两头是透的,没法放水,他把下面做一个紫檀底,里面做一个铜的内胆,上面留有各种花眼,这样就可以插花了。
补 遗
唐代为何不插牡丹
提到唐代的瓶花,很多人就会想到牡丹。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唐代的国花是牡丹,瓶花中所插的花就是牡丹。其实不然。
说起牡丹,有一个小故事,不少人听说过,那就是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寒冬腊月要去赏花,后院的花都要开,但是赏花的那一天,牡丹迟迟没有开,武则天一生气,就把牡丹给贬到洛阳去了。在清代,这个故事因为李汝珍的《镜花缘》而广为流传。
李汝珍讲的这个故事应该来自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冯梦龙《醒世恒言》里面有一篇叫《灌园叟晚逢仙女》,提到了武则天把牡丹贬到洛阳去的故事。再往上找,在南宋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唐诗纪事》,里面讲述了关于武则天的一首诗,可能与这个故事有关。武则天改唐为周,当皇帝以后,她将年号改为天授。天授二年的冬天,一些大臣意欲发动宫廷政变,于是就诱骗武则天说,后院的花开了,让武则天去看花。武则天答应了,但她忽然感觉有问题。武则天将计就计写了一首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大意是说,我明天要去上苑游玩,赶快报给春天知道,所有的花马上就要开,不要等到春天的东风来吹你。第二天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苑里所有的花都开了,大臣们都感到特别惊讶,认为武则天确实是应天承运。不过这个故事里面并没有提到牡丹,只是说这一天所有的花都开了。
再往前看,北宋高承编写了一本《事物纪原》,里面讨论了好多事物的起源,这里面有一条:“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这或许就是武则天贬牡丹这个故事的源头了。
通过这些故事,也能看到一个史实,那就是,在唐代,温室养殖技术并不是特别发达,至少培育牡丹的温室技术还不成熟,以至于冬天其他花都开放,唯独牡丹无法盛开,所以后人就不断加以演绎。
关于唐代赏牡丹,现在能找到的第一条资料是柳宗元留下的。柳宗元在《龙城录》里写到唐高宗在宫里赏牡丹,唐高宗的晚期就是武则天时期。
还有另一条资料能够佐证这件事情,唐朝有一个叫舒元舆的人,他写了一篇《牡丹赋》。《牡丹赋》前面有一个小序,大意是说,武则天是太原并州人,她住的西河有野牡丹,花开得特别好。武则天感叹说宫里竟然没有,便命令从太原把牡丹移到宫里。
从这两条记载和流传的故事可以看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把牡丹引种到庭院来。那么牡丹真正在宫中兴盛起来到什么时候呢?《松窗杂录》里面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也就是说唐代宫廷真正开始重视牡丹是在唐玄宗时期。当时还不叫牡丹,而叫木芍药。李白《清平调》中,赏的就是牡丹。
在当时,一般老百姓还是很难看到牡丹。有个小典故就反映了牡丹的贵重。《开元天宝遗事》有一条叫“百宝栏”,其中记载,杨贵妃得宠后,她的哥哥杨国忠做了丞相,极受皇帝宠爱,“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唐玄宗赐给杨国忠几棵牡丹,杨国忠把牡丹种到他们家里去,在牡丹旁边围了一个栏杆,还用了百宝去装饰这个栏杆。故事的背后就说明牡丹非常珍贵,别人家里都没有,只有国舅家里有,所以他把家里的很多宝贝都弄到这来围着牡丹。
还有一条“沉香阁”的资料也是记载杨国忠与牡丹的故事,“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泥为壁”, “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杨国忠在牡丹旁边竟然用沉香做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的栏杆用檀香做的,用麝香、乳香和上泥,抹墙壁,然后等春季牡丹盛开时,邀请一些宾客到沉香阁欣赏牡丹。
中唐时期的翰林学士李肇写有《唐国史补》,他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唐朝中后期,京城的有钱人也开始赏牡丹。这时的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一棵牡丹值数万吊钱,特别贵。几乎与李肇同时代的白居易也写过一首《买花》的诗,就是描写富贵之家买牡丹的情形,其中最熟悉的那句就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牡丹花,能值十户富裕人家交的税。牡丹如此贵重,谁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呢?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还记载了京城追捧牡丹的情形,“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花开的时候,万人空巷,可见牡丹之贵重。
在史料中有没有关于折牡丹花的记载呢?还真有,它跟唐玄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醒酒花》:“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意思是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到华清池,因为头天晚上喝了酒,早晨醒了后两人便去看牡丹花。皇帝折了一朵牡丹花,递给了杨贵妃。他没有给杨贵妃簪到头上去,而是拿着它,让她闻花的香味。然后告诉杨贵妃,这个花能醒酒。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的一条把牡丹折下来的资料,牡丹摘下来之后既没有用作插花,也没有簪在头上。(徐文治 瓶花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3/27/content_11874856.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