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9-06-24去虎丘时,想到两个人写的虎丘:其一是袁宏道的《虎丘》,其二是张岱的《虎丘中秋夜》。
袁宏道,明代湖北公安人氏,曾任吴县知县,足迹遍游东南名胜。《虎丘》一文生动描绘了明代江南富庶之地的风月繁华。每年中秋之夜,姑苏全城闭户,乡绅、仕女、小家碧玉以及平民百姓携手并肩,聚集于虎丘。袁宏道入笔先闹后静,层层递进,从游客月下听歌的喧哗,到月影横斜之际俗辈散去,此际,“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这段裂石穿云的描写,给虎丘的中秋夜添染了几多苍凉与空灵。私底下,我爱读这样的文字,常将其与金庸《倚天屠龙记》光明顶一役中的张无忌联想起来,主人公姗姗出场,出手却是如此不同凡响,一时英雄气概,石破天惊。
作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论年纪,张岱属于晚辈,但其《虎丘中秋夜》短而不瘠,同样精彩十分:“……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张岱生于晚明江南的官宦世家,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优游日子,后期经历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富贵荣华俱逝。张岱以乐事写愁心,以合欢写孤独,令人但觉天地之大足以包容万物,却容不下一个人内心的苦楚。
对虎丘,袁宏道无疑是喜欢的,他曾说“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更曾对月作誓,日后辞官定当再来此石台上听曲。袁宏道做到了——写就《虎丘》一文时,他已经辞官,身为“吴客”。那么张岱几次到访虎丘呢?他未有述及。崇祯七年(1634年),张岱在绍兴老家举办一场七百多人的盛大野餐,其中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共唱“澄湖万顷”,气势恢宏。在记述此事的《闰中秋》中张岱写道:“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一个“仿”字,便已道出张岱对姑苏虎丘中秋盛会的眷恋。
暮春的某个周末,我又一次漫步于虎丘。置身密集人群,驻足千人石上,袁宏道、张岱笔下的中秋盛景不自觉地浮于脑海;遥想此间数百年前的风雅逸事,顿生思古之幽情。虎丘,自然不属于袁宏道与张岱,但是两个人的虎丘也给后人留下了别样的俗世风景与文化印迹。近些年来,苏州的文化机构会在每年中秋组织虎丘曲会,各地的文人雅士、曲艺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纷至沓来,竞技交流,续写吴地风雅。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巨大的物质诱惑、高度发达的商业逻辑以及实用主义的社交方式,让“城市巨兽”的意志越来越强——地铁车厢越来越挤,手机屏幕越来越大,这让在商业社会中一路疾行的现代人少有喘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绵延至今的虎丘曲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致敬与传承,也给一路高歌猛进的我们提供了仰望星空、人生且停停的人文守护。
山河不语,日月永新。两个人的虎丘,不朽于历史的长河。(庞立群)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6/23/content_11891254.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