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9-06-25与不少帝王一样,唐宣宗李忱也曾出行游猎,但说不上“热衷”。唐宣宗在位十二年,他的游猎,《资治通鉴》记载的总共两次。
第一次游猎在大中八年(854)九月,原文如下:
上猎于苑北,遇樵夫,问其县,曰:“泾阳人也。”“令为谁?”曰:“李行言。”“为政何如?”曰:“性执。有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上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谢,上赐之金紫。问曰:“卿知所以衣紫乎?”对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帖示之。
上述引文中的“军家”,乃是宦官掌管的禁军;“性执”之“执”,或可以译为“执着”。
这次游猎,唐宣宗在偶遇的樵夫口中,得知泾阳县令李行言拒绝将被关押在县监狱的强盗交与前来索要这些强盗的禁军。那时,宦官及其掌管的禁军权势熏天,已成公害,李行言不为权势所屈,坚守自己的职责,自有轰动效应,连山野樵夫都悉知其事。唐宣宗由此而知李行言,非常欣赏他的刚正不阿,过了个把月就提拔他为海州刺史。
第二次游猎在大中九年(855)二月之前,原文如下:
初,上校猎渭上,有父老以十数,聚于佛祠,上问之,对曰:“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宰相莫之测。君入谢,上以此奖励,众始知之。
这次游猎,唐宣宗遇到的是十几个“聚于佛祠”的百姓。因为任期已满即将离去的县令李君“有异政”,他们去官府乞求李君留任,并为此祈祷能够如愿。“父老”们所说的“有异政”,可以解读为有非同寻常的政绩,这是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对李君的综合评价。唐宣宗记住了这位县令,大中九年二月,就亲自写诏书任命李君为怀州刺史。等到李君入朝谢恩时,才对众人说出前因后果。
唐宣宗的游猎,最多不过有几人随从悄然而行,以至没有显露自己的身份与背景,要不然,难以遇到在山上打柴的樵夫,难以遇到在寺庙祈祷的“父老”,更难以听到这些“草民”对地方官为政情况发自内心的评价。这种“草民”没有人事先组织,这种评价没有人事先操纵,这种政声没有任何水分。套用孔夫子“礼失求诸野”,这或可叫做“政声闻诸野”。
唐宣宗在史上的声誉不错。司马光说:“宣宗性明察沈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在李世民之后李唐皇朝的帝王中,能获得史家如此评价的,恐怕有独无偶。(宋志坚)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6/25/content_11891537.htm
(责任编辑:桑爱叶)